74岁的退休工人吴福明,在55岁时拿起刻刀,一刀一刀全凭自学,现在他的木雕工艺已经成为桐乡市“非遗”名录项目。
一个直径10多厘米的红木笔筒,四周被根根纤细、形态逼真的“竹林”包裹着,仔细一看,几乎每一根竹子都与笔筒本身脱离,只有两头相连,竹身上的竹结与斑纹都雕凿得一清二楚,让人不禁为之拍案叫绝。这件作品的作者名叫吴福明,是位从事木雕工艺近20年的老艺人,唯一的头衔是“桐乡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木雕是我国五大传统雕塑之一,历史久远,遍及全国,明清时期木雕艺术进入建筑、装饰等领域,是木雕的鼎盛时期。但也因历史原因曾一度停滞不前,但改革开放后,木雕艺术又萌芽破土,茁壮成长。
许多初次来到吴福明家的人,都会被满屋子的香樟木的清香所沉醉。在一间只有几个平方的储藏室里,堆放着他20年来雕刻的数百件作品,每一件都用旧报纸、纸盒精心“包装”,一旦打开,就是一个故事。
最让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吴福明雕刻的48个福娃。那是奥运会开幕的两年前,已经退休在家的吴福明去幼儿园接孙子,在幼儿园的橱窗里看到了奥运福娃的形象,爱好雕刻的他马上想到:“如果把这些福娃用木头雕刻出来,那该多好!”于是回到家后,吴福明就跟妻子、儿子说了这个想法,结果大家都很支持。
有了想法,吴福明说干就干,为了对福娃有个直观的认识,他花2600多元专门去银行买回了一套奥运福娃的银牌。对照着活泼的福娃形象,吴福明开始了忘我的再创作,那段日子就连接孙子的“重任”都交付给了老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木雕福娃在2007年10月的东阳中国木雕大赛上获得了优秀作品奖。不久他又专门买来油画颜料,为这些精心雕刻的原木福娃上了色。
“好多人想出价把这套作品买走,我都委婉地拒绝了。”吴福明说,自己55岁开始自学木雕,纯粹是出于兴趣,这是金钱无法满足的乐趣,所以实在不舍得将心爱的作品卖掉。在他阳台上的“工作室”里,一块大约半平方米大小的木雕作品——“瓜蝶棉棉”正在“施工”中,吴福明戴着遮阳帽、穿着围裙、戴着袖套,一副老匠人的模样,这件作品除了装饰没有其他实际的用途,也没有人催着他赶工,但他依旧每天花数个小时雕刻,只是因为他近来看到了这个题材,也想一试身手而已。
要说吴福明也没有真正师从过哪个大家,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悟性,慢慢地钻研。20年中,在他小小的“工作室”里,一块块老树枯木进来,一件件精致佳品雕成。骆驼、老虎、龙等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庭院景物的雕刻则层次错落,别致精美,百寿图、毛主席诗选等木刻作品更是令人惊叹。而近年来他更“童心大发”,喜欢雕刻一些胖嘟嘟、圆滚滚的动物收纳盒,抱在手里让人爱不释手。“前些年出去旅游,看到类似的物件,很是喜爱,回来就一口气雕了好多。”
“黄米饭香青菜熟,白头人老赤心存。”痴迷木雕的吴福明把自己的座右铭也刻出来挂在墙上。可能是因为有着随性而又年轻的心态,74岁的吴福明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但他依旧坦言:“我现在感觉时间都不够用,还有很多东西想雕刻呢,但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他说自己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可以办一个作品展,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作品,了解并喜爱上木雕这门可以“高大上”又可以“萌萌哒”的传统技艺。
“纯粹是因为兴趣。”吴福明创作的时候,头戴遮阳帽,手上戴着袖套,一副老匠人的模样。20年里,一块块老树枯木进来,一件件精致佳品雕成。近年来他更是童心大发,喜欢雕刻一些胖嘟嘟、圆滚滚的动物收纳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