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
黄宾虹(1865-1955),近现代画家、学者。 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巨匠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二人被美术界并列在一起,足见黄宾虹的艺术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
黄宾虹有着深厚的国学修养,在国画艺术研讨上可谓厚积薄发。从6岁时便临摹家藏宋代名家沈庭瑞山水册,22岁赴扬州从师郑珊学山水,从师陈崇光学花鸟,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被称为“白宾虹”。然50岁后学而不止,倡导师法自然,九登黄山,五跃九华,四攀泰岳,入川观巴蜀山水,细查景物变化之万千,考史研革,绘图画稿至万件。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山奇水秀融笔端,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八十变法”,一改70余年之风,以黑密厚重、黑墨透亮为特色,“白宾虹”变“黑宾虹”。以“浑厚华滋”为艺术审美和追求标准,并将其视为中国民族性格之体现。晚年总结出的五种笔法“平、圆、留、重、变”和七种墨法“浓、淡、破、积、泼、焦、宿”,为当代中国山水画发展提供了宝贵法典。使中国山水画上升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在中国近现代画坛上,黄宾虹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画家。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 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
《沧浪浩歌》
兼顾书画实践和画论教学
黄宾虹临摹古法,以明代作品入手,直追北宋,又以元人的水墨终结,在笔墨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对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有这深厚的研究。有过“五笔七墨”的说法,黄宾虹对于笔墨的运用,至其晚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正如石涛所说“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 一句话,黄宾虹的山水画画的特点就是“黑密厚重”,他对我国传统笔法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与众多山水画大师大家不同的就是,他总是把中国书画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论述。他提出过:哲学是文化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文化的核心,是对文化整体起主导作用。黄宾虹是时时处处以太极阴阳和谐辩证法来理解和解说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的精神的。在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精神思想方面,他强调吸收传统优秀文化,主张艺道合一并进。黄宾虹对中国传统美术一贯坚持“民学精神”师儒们传道设教,平民乃有自由学习和自由发挥言论的机会。
在书画实践的同时,他还注重画论,画史的研究与教学。以他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学养,丰富的书画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观念和教育方法:一、深厚华滋。他针对清代山水画出现风格柔靡软弱的现象提出深厚华滋的艺术主张,并且把它提到中华民族性格的高度加以认识和教育后人。二、师造化,崇品学,贵创造。黄宾虹在他的《国画分期学习》中,提出了学中国画分为四期,即述练习,法古人,师造化,崇品学。述练习就是掌握命令笔墨和纸砚。多加强练习,了解笔的用法,了解纸张的性质;法古人,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优良传统。要多学习古人,黄宾虹曾说过学习传统要先临摹元画。以其用笔和墨佳;次临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在临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在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不过师法古人,要师长舍短合众为己有,这就必须废弃守旧式的临摹,必须师造化。在师造化如何对待自然景物上,他认为不要做自然的奴隶。他主张绘画要有独创性。他在教学中,还崇尚品德教育,他认为人品的高低,就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讲书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以讲书画之道。三、笔墨观。他总结了中国画用笔规律,提出了 “ 五笔七墨 ”主张用笔贵在刚而能柔,用墨贵在淋漓而不臃肿。对章法讲究虚实关系,要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守墨知白,阴阳开合,起伏回环,气脉连贯,离合参差,变化无穷。
黄宾虹不仅在山水画上有很高的成就,其书法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黄宾虹以大篆和行书见长,其文化内涵是道家哲学思想的自然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艺术显现。艺术创造的反“有为”,不仅没有使他的书法泯灭个性和自我表现,相反却增加了艺术的文化信息与审美魅力。他的书法是古典型的高品位,其历史价值正体现在它本身就凝固而鲜活的历史。
《蓬峰倚天图》
对中国山水画传承发展有着特殊意义
黄宾虹先生建立的画论和毕生对山水的研究为后世山水画创作带来了极大影响。黄宾虹很可贵的一点,在于他的发展的思想,重旧而不守旧,按照我们现在的说法叫与时俱进。他既能把传统的好东西很好地传承下来,同时又能够吸收一些外来文化,包括西方一些文化对绘画的影响,所以他的画面貌很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黄宾虹对绘画的理解和绘画的实践应该说走到了很高的地步。再就是他对绘画有一种使命感,他把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他安身立命的事业。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有很多人学习黄宾虹先生,学习黄宾虹画法代表性人如龙瑞,范扬,崔振宽等。黄宾虹的传统意识和传统学养,他的作品呈现出强烈的现代感,给很多艺术家造成前所未有的心理触动和重压。很多后人开始受到普遍的崇拜和追捧他。
黄宾虹先生不光是在山水的传承方面有这很高的影响,他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起了改革的作用。他提出“师造法” 他提出要学习古人,不过在学习古人时还要跳出古人。他这样的思维在以后给我们的国画发展起了积淀作用。后来很多人都是因为这而改革山水画。纵观黄宾虹曲折而又漫长的艺术人生,他无愧为当代山水画大师。他对我们的山水画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静居诗意》
争议不断期待更多解读
傅雷:笔墨幅幅不同,境界因而各异:郁郁苍苍,似古风者有之,蕴藉婉委,似绝句小令者亦有之。妙在巨帙不尽繁复,小帧未必简略,苍老中有华滋,浓厚处仍有灵气浮动,线条驰纵飞舞,二三笔直抵千万言,此其令人百观不厌也。
梅墨生:宾翁笔性柔健,如绵裹铁,而墨法氤氲浑厚,其苍茫幽邃,实古人所不到处。
胡英暖:黄宾虹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术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溢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因此引起了广泛争议,创新者议其“墨守成规”,传承者认为其坚守“道义”。再加上黄宾虹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文人的生活,在其50岁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名气,故有人评价其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士大夫画。
孙永:黄宾虹的画是不成熟的一锅粥,没有自己的面貌,不懂的人却把他抬得很高;而他的花鸟画太差了,看不出好在哪里。
吴冠中:黄宾虹对现代的东西完全不懂,不是很重视他,他拚命在笔墨里搞,但他的画面都是千篇一律的。
薛永年:如何做好美术批评?前提是你必须比他高明。你要熟悉他的知识结构,眼光要比他高。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具备评价黄宾虹的条件的,只能像盲人摸象一样,仅仅摸到局部。所以,对黄宾虹的解读还在进行当中。
王鲁湘:黄宾虹以其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不遗余力地在其画学中阐释太极这个中国文化的“生命逻辑”,最后达到道成肉身的践行境界,处处体现太极生命运动的情调。因此黄宾虹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奇迹,如欲理解中国文化,则不可不理解黄宾虹。
《青山碧嶂》
黄宾虹趣闻轶事
邻居倪易甫与黄宾虹的父亲黄定华是好友,他不仅善书画,且精于画理,倪易甫常到黄家来观赏黄定华收藏的古书画,每当这时,黄宾虹总是侍立一旁,仔细听倪老先生论画。当他知道倪家的两位哥哥正在跟其父学画,非常羡慕。一天傍晚,倪易甫又来到黄家,黄宾虹倚在父亲身边,直望着倪老先生发呆,倪老先生好像看穿了黄宾虹的心思,笑着问:“你想跟我学画吗。”黄宾虹认真地点了点头。倪老沉思了一下,对他说:“学画可不是件太容易的事,最关键的是要学画家的,不要学画匠的画,要学做画家,不要学做画匠。学画要像写字一样,一笔一笔都要交代清楚,千万不能描,更不能涂抹。”接着又给他讲了几个古代画家的故事,最后语重心长地说:当如作字法,笔笔宜分明,方不致为画匠也。”
倪老的谆谆教诲深深地印在黄宾虹的脑海中,成为了贯穿他一生的临摹思想和创作主张。黄宾虹在倪老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临摹、速写基本功。他6岁临摹的古人山水册曾得到倪老的大力肯定,十一岁墓刻的邓石如篆印更是使父亲惊讶不已。少年时期的黄宾虹几乎把家藏的和能借到的古书画都临摹遍至。这种持久的绘画兴趣为他今后的创作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给予黄宾虹重要影响的是黄崇惺,他是黄宾虹同族的翰林老爷,又是同治十年辛未会试及第的进士,从翰林院实授为福建某县的县令。一年秋天黄崇惺来黄定华家做客,这时正值枫叶满天红,黄崇惺指着红叶问黄宾虹是什么。黄宾虹随口引用杜牧的诗道:“这是红于二月花的枫叶啊。”这时一只蚌蠓从草丛里跳出来,黄崇惺又表示:“你可听说一种小船叫蚱蜢舟的典故。”“知道,‘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小舟叫蚱蜢,是六书象形的意思。”黄宾虹又脱口说出了李清照的词。黄崇惺听罢,对黄宾虹的对答如流大加赞赏。此后,黄崇惺到福建上任后,托人带来所著《劝学赘言》《凤山笔记》及重刊《潭滨杂记》等书。他为少年黄宾虹树立的是一种相对于古圣先贤更为切近的范例:“读书仕进、为文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