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址大全 资讯 新闻
会员中心 绘画 书法
活动 访谈 大师
楹联 灯谜 篆刻
书家 大家 风采
文艺 诗词 乐韵
视频 展览 网展
H
书架
曲艺 民俗 征稿 合作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纪事资讯 >> 潘天寿曾卖画济困
潘天寿曾卖画济困
来源:江南时报  时间: 2015/6/11 17:50:03

盆兰墨鸡图


鸟石图


    潘天寿先生是一位中国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家,可他却又是一位朴实无华的“人民艺丁”。他在他的《听天阁随笔》中勤恳地写道:“物质食粮之生产,农民也。精神食粮之生产,文艺工作者也。故从事文艺工作之吾辈,乃一生产精神食粮之老艺丁耳……”

    潘先生曾把自己喻为“老艺丁”,将自己与农民相提并论,这绝不是他故弄玄虚的自谦,而是他人生处世哲学思想的真实流露,或者说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意识的真实流露。他的为人处世向来低调,从少年到晚年一辈子都理着一个小平头,在平常的日子里则经常身着对襟衣,脚穿圆头鞋,手持芭蕉扇,活脱脱一副传统式的“农民相”。看他的绘画作品,无论是花鸟、山水、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潘天寿先生的国画作品题材,无不来自生气盎然的现实生活中,他的《农家清品》、《耕罢》、《欲雪》、《映日荷花》、《丝瓜沿上瓦墙生》、《雁荡山花》、《小龙湫下一角》、《踊跃争缴公粮》等,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题材;他的国画造型整体概括,在写实中作适当的装饰、夸张以达到“似与不似”的写意传神效果,这十分符合人民群众的传统审美心理;他的国画线条“强其骨”、“力能扛鼎”和“一味霸悍”,显示出“一副台州式的硬骨头”的阳刚之美,给人一种力量感;他的国画用墨用色,黑白分明、色彩明爽、单纯协调,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他的国画的整体效果雄浑壮阔、蓬勃向上,给人一种民族精神的振兴感、时代精神的鼓动感和生活情趣的愉悦感。总之,他在学习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又明显区别于文人画的秀媚、柔弱和逸笔草草。他历来反对艺术脱离人民群众、脱离生活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和表现主义,他带有批判意味地说:“倘以旧社会之思想意识从事创作,一味清高风雅,风花雪月,富贵利达,美人芳草,但求个人情趣之畅快一时,不但背时,实有违反人类创造艺术之本旨。”这就是潘天寿先生言行一致地表现出来的“艺术的人民性”。

    潘天寿先生的“艺术的人民性”也表现在“民间赠画”的事迹中。潘先生出生于农民家庭,在农村中度过了少年时期,他与劳动人民有着原始的质朴的感情情结。在十余年的读书期间,他又接受了儒家的传统文化教育,孔老夫子的“以民为本”的思想观念已给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潘天寿先生天资高迈,加上后天的刻苦勤奋,所以他二十几岁就已确立了“大气磅礴”的大写意画风,并迅速地走向成熟。上世纪20年代,年轻的他在社会上就有些小名气了。尤其在他的故乡宁海,大概一般人都会知道“有个画家潘天寿是宁海人”。潘先生24岁至32岁(1920年至1928年)期间,经常到宁海老家走动。因为有些小名气,所以向他求画的人自然很多。他不分身份贵贱高低,只要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下,就会尽量满足于人。一次,他在宁海黄坛镇的妹妹潘仙家走亲戚,左邻右舍、前后道地的父老乡亲都纷纷向他求赐墨宝,他当场就画了好多幅画。颇为有趣的是,他为了要画大瓣的荷叶而一时没有大笔,只好临时用“棕榈丝”绑在竹竿上,土制了一支大毛笔(有的则说用笋壳当大笔),以满足要画荷花题材的人的要求。

    潘天寿先生赠画于民的数量也真够慷慨的,仅在故乡宁海县的范围内,就有上百幅之多。1962年,他曾登报声明要求把早年留在民间的画收回而重新赠以精品。一位叫严苍山的医生是潘先生在宁海的儿时同学,所以潘先生托他代办收画之事,结果他收了一麻袋还多。不过,好多农民表示自愿交还而不要补赠。这样一来,就为潘先生解脱了大数量的“补画之苦”了。

蝴蝶寿石



映日荷花


    潘天寿先生的“艺术的人民性”还体现在“卖画济困”这一民间轶事中。潘先生平生淡泊自奉、仗义疏财。据说他从来没有卖过画,有许多海外华侨和外宾愿以几千金乃至几万金的高价购买他的画,可他总是坦然谢绝。然而,在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下,他倒让人卖过两幅小品。

    在60年代初的某年,他的故乡宁海冠庄村有一个忠厚的农民陪同妻子到杭州某医院治病,因为妻子病重住院而付不足医药费。这位农民在远离家乡、举目无亲的情况下,只好千方百计地找到了自己从未见过面的潘天寿先生。农民向潘先生说明原委后不好意思地提出了要借一百元钱的要求。当时,潘先生一时拿不出这么多的现金,而农民的燃眉之急又必须马上解决。怎么办?他急中生智,连忙到画室拿了两幅没有装裱的小品给农民,并吩咐:“你把我的这两幅画拿到湖滨路杭州书画社附近去卖,买主如果问价,你不要随便开口,让对方先说。总之,低价不卖高价卖,卖后所得的钱,你就拿去用吧。”

    农民满腹狐疑地接过两幅画,心里嘀咕:两张薄纸小画到底能值多少钱?就算5元一张,也只10元,而10元钱远不够付医药费呀。农民不好明言,又不敢奉还,只好勉强地拿到潘先生指定的地点去卖。

    街上的行人看到一个乡下人在卖名家潘天寿的画,都感到十分好奇。无巧不成书,正当人们争相围看、议长议短之时,恰巧来了一位爱画懂画的华侨。当这位华侨发现农民所卖之画竟然是闻名海内外的大画家潘天寿先生的原作时,惊喜若狂。当即问价:“所卖的画,每幅多少?”“你说呢?”农民反问。华侨打量了一下农民,料定卖主虽卖画而未必懂画,于是略作考虑后回答说:“每幅人民币150元,两幅300元怎么样?”农民一闻此言,简直如雷震耳,心中暗想:万万料不到两幅小画还会这样值钱,怪不得潘先生吩咐我不要随便叫价。这时,他如梦初醒,明白了潘先生的画非同小可。但到底可卖多少,心中毕竟无数,于是便索性顺水推舟地说:“这是大画家潘天寿的画,150元一幅太便宜,不卖不卖!”而这位华侨也很固执,非要此价购买不可,于是两人各执一词、相持不下。最后,还是在围观者的建议下,总算到杭州书画社请来了一位专门从事书画鉴定工作的人来定价,鉴定人来了个折中,最终定了200元一幅的价格。

    农民非常高兴地拿了400元钱正欲去医院付款,但转而一想:潘先生虽然叫我把卖到的钱全部拿去,可医药费和回家的路费总共只需100元左右就够了,余下的300元应该还给他才是呀。于是,农民又重新回到了潘先生家里,把卖画的情况如实地向他作了汇报,并一定要交还300元余钱。潘先生却亲切而真诚地说:“我说了的话算数。你妻子生病,家里还有老少,经济困难,这点钱就作为我送给你的见面礼吧。”

    大师、长者、艺丁,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潘天寿。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大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产品服务 诚聘英才
版权所有:大师网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4061578号-1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