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址大全 资讯 新闻
会员中心 绘画 书法
活动 访谈 大师
楹联 灯谜 篆刻
书家 大家 风采
文艺 诗词 乐韵
视频 展览 网展
H
书架
曲艺 民俗 征稿 合作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纪事资讯 >> 潘天寿在广州
潘天寿在广州
来源:网易新闻  时间: 2015/6/15 17:47:00

潘天寿


    百余年来,岭南与北方之间的艺术交流从来都没有中断过,演绎出一段段的美术佳话,也成为我们今天考察20世纪中国美术史演进的一个重要角度、一条重要线索。

    早在清末民初,高剑父、高奇峰及陈树人作为岭南画派的先驱,曾高度活跃于沪上,结交这里的文人墨客,创立《真相画报》,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影迹,对中国现代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从岭南走出来的林风眠、郑锦、陈大羽、关良、赖少其等美术大家,都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留下了深刻的足迹,成为当地乃至全国显著的文化符号。

    而与此相对的是,黄宾虹、齐白石等人曾踏足岭南大地,留下了一段段的佳话。1949年之后,名家造访岭南的节奏时断时续、时频时缓。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光景。那个时候,广州美院国画系不拘门户之见,广延各地名流与各路贤能到系里讲学,一时学风蔚为大观。其中,潘天寿来穗讲学就给一代广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广美老教授梁世雄的记忆里,潘天寿曾先后两次造访广美国画系。第一次是1961年11月,由时任广州美院副院长的关山月先生亲自主持。潘老穿着灰色的中山装,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走进了课室,几句平和的问候一下子拉近了与在座的距离。“整个国画系的学生也就50来人,加上老师,听课的总人数也不过60来人。”言及此,梁先生不禁调侃一番:“现在一个班的人数可能就抵上过去一个系了。”
这次讲学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潘先生没有带任何讲稿,全是临场发挥。“当然,他也是有备而来。他主要讲中国画的题款与盖印,而这一块内容正是当时教学最紧缺的。所以他讲得每一句话都可能是出于自己深切思考的,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梁先生对一句话记忆特别犹新,那就是“题款是中国画的一部分,而非无关紧要”。为了印证这一句话,梁先生特意从画室拿出来一本潘天寿的画册,翻到“石榴”这一页,画面的右边中间靠上部位留下明显的“缝补”痕迹。经梁先生的讲解才得知,潘老完成这幅画之后发现款上款下的两块空白面积大小相近,不甚满意这样的布局,最终不惜将款字裁下,重写再写,并向上移动一寸许,才方觉妥帖。有此可见潘老为艺之匠心。

    在这堂课上,潘老再次重申了“三三三制”,即中国画教学中,学生读书应占修学时间的三分之一,书法占三分之一,绘画则占三分之一。这种艺术理念在梁世雄先生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重视书法训练,力主广美国画系创建书法课,除了岳父容庚先生的教导之外,也与潘老的授课有脱不开的干系。

    在梁先生的眼里,课堂上的潘老谈吐严谨,很少以风趣的方式传道授业,但也绝非不苟言笑。比如,他将自己与白石老人做对比,就引起听众的窃笑。潘老说:“论天资,我高于齐白石;但论勤奋,我就差很远了。我就是一个懒惰的人。”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吐露如此心声,足见潘老性情之坦荡。

    在这次讲学中,潘老还动笔创作了两幅作品。据《潘天寿诞辰110周年纪念专辑》整理的潘老年谱记载:示范作品《兰花石榴图》、《鹫石图》(现藏广州美院)。不知哪一天广州美院的师生们能亲眼看一看这2件珍贵的墨宝,以领略先贤之腕下胜景。

    当时,广东画院原院长王玉珏还是广州美院的一名学生,在那么多南下的名家授课与示范中,潘天寿先生就给她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对于潘先生,王玉珏早就敬仰不已,但也只是在画册上一瞻潘先生的艺术风范,而这次能亲眼看到他作画,受益自然匪浅。“那个时候条件不好,墙上连个画板都没有,而且老师画画的地方也不是很大,而潘先生的画比较大,桌子上放不下,就铺在地上画。”在王玉珏的记忆里,潘先生画画非常慢,思考半天才落笔。就在这一次示范中,她还第一次看到指墨画的创作过程。“早有耳闻,觉得很神奇,手指头怎么画画呢?”王玉珏看到,潘先生的指甲比别人稍微长一点,在里面放了一些棉花,再用棉花吸上墨来画,“这样画出来的线条就很硬朗,和毛笔画出来的就不一样”。为了让学生了解这种画法,潘先生沉得住气,一点一点地画,最终的画面给人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让王玉珏大开眼界,赞叹不已。

    那时大先生南下讲学,广美又是怎样给予回报的呢?梁世雄强调,潘老及其他北方名家来校讲学,均是免费授课,校方没有提供一分课酬费。如果非要说回报,请主讲嘉宾去美院附近的南园酒家吃饭勉强算是。南园酒家是广州知名的园林式酒家,风景优美,颇具岭南风格。据梁先生回忆,因为距离邻近,当年广美经常邀请主讲嘉宾去那里吃饭,以表谢意。潘老这次讲完课后,亦然,由关山月先生、黎雄才先生带他过去,还有几位年轻老师陪同,梁世雄先生就在此列。梁先生说,当时点的饭菜都是岭南风尚,潘老倒吃得津津有味。在饭桌上,潘老与关老、黎老谈笑风生,倒给梁先生十足的亲切感。

    饭后,美院老院长胡一川、关山月等人与潘老留下了一帧合影,梁世雄在其中。上世纪80年代初,潘天寿故居(今潘天寿纪念馆)向梁世雄先生征集这帧相片出版,梁先生大度地捐献出来。主管部门向他回赠了一张小版的复制品,但最终不知何故遗失。

    潘老再来广州美院,就是两年之后的事了。再后来,梁世雄先生有幸亲自赴杭州拜见潘老。到了他的家里,更可见丹青大家的素朴之心。潘老的家在西湖旁边,是一座老房子,现已扩建为潘天寿纪念馆。“当时他的家并不大,作画的地方只是一架八仙桌,若画大画还不得不在地板上铺纸挥毫,哪里像现在的画家,动不动就是几百平方的画室。”

    潘老在家里还主动给梁先生画了一张小品,画面上三只可爱的小鸡。只可惜,这幅梁先生倍加珍爱的佳构在“文革”动乱中丢失了,至今不知去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大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产品服务 诚聘英才
版权所有:大师网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4061578号-1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