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址大全 资讯 新闻
会员中心 绘画 书法
活动 访谈 大师
楹联 灯谜 篆刻
书家 大家 风采
文艺 诗词 乐韵
视频 展览 网展
H
书架
曲艺 民俗 征稿 合作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纪事资讯 >> 潘天寿的画与情
潘天寿的画与情
来源:宝安日报  时间: 2015/6/18 17:27:38

潘天寿与夫人一起作画


    1897年3月14日,潘天寿出生在浙江宁江县冠庄村。明清以来画花鸟画的人很多,但真正成大家的只有几个人,故齐白石称:“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所以,我们对文人画家要求很高,首先是人品,其次是艺品。从早期到晚期,潘天寿都非常认真,他的画不是画工的画,是文人画家的画,所以潘天寿不愧为与众不同的当代大写意文人画大师。

    潘天寿(1898—1971),浙江宁海县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松、梅。潘天寿的画气势磅礴,趣韵无穷。1984年,文化部主办“二十世纪五大画家(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陈之佛、傅抱石)巡回展”,先后在巴黎、伦敦、纽约等海外五大城市展出,好评如潮,轰动世界。同年,潘天寿家属向文化部捐献潘天寿书画作品120件,实现了潘天寿“我的画将来要捐献给国家”的心愿。

蝴蝶寿石


    拜师吴昌硕

    潘天寿原名潘天谨,学名天授。他于1910年春入海宁县正学小学读书,接受西式学校教育,课余喜爱书法、绘画、刻印,表现出了很好的绘画天赋。1915年秋,潘天授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赴杭州就读,1918年,师范四年级,即为同学作《枇杷图》,显示出了非同一般的绘画才华。

    1920年夏,潘天授浙江一师毕业,回宁海一所高小教书,工作之余仍坚持自习绘画、书法、诗词、篆刻,就在这一年,他为赵平福(柔石)作《疏林寒鸦》、《晚山疏钟》两幅画。

    1923年,已辗转任教于上海民国女子工校的潘天授结识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吴茀之、朱屺瞻一批著名画家,并拜师吴昌硕。

    当时,吴昌硕已是八十岁的老人了,还是“西泠印社”的社长,可谓德高望重,而潘天授只有25岁。潘天授对吴昌硕仰慕已久,遂经人引荐,登门拜访。见到吴昌硕后,潘天授发现吴老并没有大画家的架子,遂打消顾虑,从包里取出自己的画作,毕恭毕敬地说:“学生自学绘画,水平不高,请先生指点。”吴昌硕默默地看着潘的每一幅花鸟画,看毕,以少有的赞扬语气说:“你画得好,落笔不凡,格调不低,有自己的面目。阿寿,你要好好努力。”

    吴昌硕亲热地称他“阿寿”,这让潘天授受宠若惊,他从此将潘天谨改名“潘天寿”,画画也多用“阿寿”、“寿者”题签。

    吴昌硕非常赏识潘天寿,对其格外关照。有一次,吴昌硕特地为潘天寿画了一幅五尺大中堂,让儿媳赠给潘天寿。儿媳妇对此画爱不释手,就悄悄给扣下了。后来,吴昌硕得知此事后,当面向潘天寿道歉,并又重画了一幅相赠。

    拜师吴昌硕之后,潘天寿有机会观赏吴氏画作,耳濡目染,画艺大进。对潘天寿在艺术上的进步,吴昌硕也大加赞赏,说:“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开我最远,大器也。”

    在绘画艺术突飞猛进的同时,潘天寿还精心研究中国绘画史,于1925年写成了《中国绘画史》一书。1936年,《中国绘画史》一书被列入“大学丛书”中,成为中国绘画史方面的经典之作。

    1928年初春,潘天寿应邀担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兼书画研究会指导教师。这一年冬天,潘天寿与王一亭、刘海粟在名医徐小圃家宴请日本画家桥本关雪。桥本关雪对他说:“南画创于中华。可惜我不是中国人,不在中华长大,对各地名胜古迹观光机会不多,每隔一二年便来旅行写生一次,以弥补缺陷、增强修养。”

    桥本关雪的话让潘天寿大受震动。潘天寿对刘海粟说:“我们生在中华真是三生有幸。桥本很用功,一心想继承我国南宋诸大家的神韵,可惜感情欠深沉,下笔仍是岛国人本色,作品回味不多。我们要奋力笔耕,不能让东邻画家跑到我们前面去啊?”

    于是,潘天寿更加注意对中国绘画精华的汲取。1932年,他与诸闻韵、吴茀之、张振铎、张书旂等组织“白社”国画研究会,主张以“扬州八怪”的革新精神从事中国画创作。

    1949年之后,潘天寿一度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职,在继续从事绘画创作之余,还为培养绘画艺术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

兰竹梅图

    与李寄僧的师生情


    潘天寿在绘画艺术上直接受惠于吴昌硕,他与吴昌硕的师生情谊自不必多说。难能可贵的是,在当上了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之后,身为人师的潘天寿又与他的学生李寄僧续写了另一段师生佳话。李寄僧原名李继生,当时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一次,他到潘天寿家拜访,潘天寿对他讲了佛教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并告诉他“作画须入静,无杂念,这正是僧心所在”。他同时还提议李继生改名为“李寄僧”,说这二个字的字义好,“音与‘继生’差不多,但其含义更深”。

    听了潘天寿的一番话,李寄僧觉得很有道理,遂用“寄僧”二字替代了“继生”。李寄僧毕业后,经潘天寿及李苦禅引荐,去北平追随齐白石大师继续深造。“文革”中,已在上海高行中学任教的李寄僧被打入“牛棚”改造,但他担心的却是导师的安危,后来他被“解放”出来的第一件事便是去杭州探望潘天寿夫妇。当时潘天寿夫妇正被造反派控制,李寄僧不怕受牵连,几经曲折,终于见到了他们。

    潘天寿没想到在如此恶劣的境遇下还能有学生来看望他,十分激动。事后,李寄僧赋诗曰:“半生风雨忆寒窗,寻迹师门笑鬓霜。难得又逢同辈客,离愁别恨热盈眶。”

    与何愔的夫妻情

    潘天寿的夫人原名何文如,婚后改名何愔。何愔是潘天寿的学生,师生俩在艺术殿堂相恋,于1930年结婚。在举行婚礼的喜宴上,杭州国立艺术院的助教雷奎元口占一联:“有水有田兼有米,添人添口又添丁。”上联合一个“潘”字,下联对一个“何”字,将新郎新娘的姓都赋予吉祥如意之意,逗得夫妇俩乐不可支。

    潘氏夫妇数十年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文革”之初,潘天寿被关入“牛棚”,他的夫人也难逃厄运,每天天刚蒙蒙亮就摸着出门,在寒风中清扫垃圾。

    1969年,潘天寿被押解到浙江嵊县、宁海等地游斗。在返回杭州的列车上,潘天寿心情悲愤,欲哭无泪。他从地上捡起一只空烟盒,用颤抖的手在上面写了一首绝句,其中一首曰:“莫嫌笼絷狭,心如天地宽。是非在罗织,自古有沉冤。”

    1970年冬天,潘天寿病情加重,住进一家中医院。何愔悲痛欲绝,在丈夫病床边水泥地上铺了一张草席,权作床铺,日夜护理丈夫。1971年9月5日,潘天寿含冤撤手尘寰,终年74岁。 ■郑连根(文史学者)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大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产品服务 诚聘英才
版权所有:大师网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4061578号-1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