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良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他最早将西方现代派的绘画理念引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之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戏剧人物画,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关良(1900--1986),字良公。生于广东番禺, 1917年赴日本学习油画,1923年回国,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参加过北伐战争,任政治部艺术股长,30~40年代辗转于广州、上海、重庆等地的艺术院校任教,并于名山大川旅行写生。
他一生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并为最早将西方绘画艺术介绍到我国的先行者之一。最初专学西洋画,后转向水墨戏曲人物画。建国后关良的彩墨戏剧人物画独树一帜,最见风格,影响最大。
他的作品用笔极简,质朴平易,极富笔趣,不拘泥对象的解剖、透视和比例,而是以夸张、变形的手法传神写照,人物情态天真而幽默,尤其是眼神刻画最见功力,眼睛瞳孔用浓墨点醒极传神。
关良喜用秃笔,笔法朴实,笔下的众生往往夸张、变形,不少人觉得他的画难看、技法简单、想法另类。实际上,虽然这些作品看似有着儿童画般的稚拙,但细细品味的话,会有一种“大智如愚”的韵味在里头,“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的样子,其实他是用最简练的笔法捕捉到了人物的情态”。
关良喜爱戏曲,小时候就爱到“两广会馆”看京剧,吴洪亮说,作为戏曲界超级票友,“他还曾拜师学过艺,所以他创作的作品不是传统绘画中初始阶段的‘传移摹写’,而是带着感受和情绪在里头,与简单的直观感受不一样”。
关良先生写生创作的水墨戏剧人物画,无论从当今新潮绘画的现代意义上,还是从中国民族绘画的传统意义上去思考及比较,与黄宾虹先生在山水画的领域,及齐白石先生在花鸟画的领域一样,在近现代的中国画史上都是超乎寻常的卓越和非凡。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为人们创作和提供了新的审美形象。
在人物形象的造型上,关良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笔墨形式,以立体手法和自己独特审美方式,再创造了本已艺术加工的舞台人物形象。这些戏剧人物形象则更加饱满,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审美形象,超越了绘画的技术层面,成为一种文化意识的贡献。
在画面的空间处理上,关良充分发挥京剧在舞台处理上的空间意识,结合传统中国画在画面经营上计白当黑的艺术要求,以最大的空间将主题的人物形象收缩集中到人们视线的焦点。这不仅突出了画面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在笔墨的艺术形态的表现上,关良在创作中运用和发挥笔墨功能时,尤其注意把握好笔墨的艺术行为与笔墨的艺术形态之间的心理关系。以书入画,根据人物在剧情变化中的不同脸谱特征和动作要求,施以浓淡干湿不同的笔墨形态。他的作品,从气息到笔墨法度,都达到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中所要求的健康高雅的文化意韵和传神的最高境界。
关良先生的戏剧人物画,从整体到局部都做到十分精意,但由于其天性的淡泊和超脱的气质,及把握娴熟的艺术行为,又使人感到不甚经意的轻松和幽默。这种从形式到笔墨内容的含蓄,又与关良先生一生恪守的谦逊自退的传统道德风范相一致,是近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创新成功的典范。
2003年他的油画《舞蹈》在北京华辰获价11万元,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2005年《静物》被北京保利拍至10.8万元,同时,5万元成交的油画作品也大幅增加。
从关良作品的市场走势看,他的作品价格上扬,属于价值回归,后市鉴于关良属于中国第一代著名油画家,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在中国油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所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