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艺术在潮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潮汕灯谜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历代潮汕谜人在谜法、谜体、谜格等方面均有不少创新,为繁荣中华灯谜艺术做出了宝贵贡献。“枝头采撷”和“落红拾翠”这两个谜格,就是由潮汕谜人首创的。
至迟在民国时期,饶平谜人便独具匠心地创立了“枝头采撷”和“落红拾翠”这两个谜格,并在饶平谜坛流行至今。兹结合笔者旧稿中若干谜例将这两个谜格介绍于下:
谜例1:宾朋到时犹是夏(猜唐诗一首 枝头采撷格)
谜底是唐代诗人张说的五言绝句《蜀道后期》: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按枝头采撷格的格法,撷取四句诗的首字并连读为“客来秋先”,以呼应谜面“宾朋到时犹是夏”。
谜例2:欲向西施故乡行(猜唐诗一首 落红拾翠格)
谜底是唐代诗人裴迪的五言绝句《送崔九》: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依落红拾翠格的要求,拾取四句诗的末字,并连起来读作“去美人里”,以应合面句“欲向西施故乡行”。
谜例3:酒家此夕聚群英(猜唐诗一首 枝头采撷格)
谜例4:早起莺莺寡言语(猜唐诗一首 落红拾翠格)
谜例3、4的谜底是同一首唐诗,即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谜例3撷取四句诗的首字,并连读为“春处夜花”以呼应谜面(春:古代称酒为春。处:处所。夜:夕。花:义同英);谜例4则拾取四句诗的末字并连读成:“晓鸟声少”,以照应谜面(早:扣晓。莺莺本指《西厢记》的崔莺莺,现转指鸟。寡言语:声少)。
用“枝头采撷”和“落红拾翠”这两个谜格所创作的灯谜,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们的谜底是一首诗(标题和作者除外)。另外,制作此类谜时,谜面上的字不可与谜底整首诗中任意一字相同,否则会被认为是犯了制谜的大忌——露春。这类灯谜的猜、制无疑都有相当的难度,但若于一场谜会中适当悬挂一二则这类灯谜,往往能激发那些善猜者的兴趣,而且,一旦中底,猜者抑扬顿挫地念出诗句,其间伴随着潮汕谜坛特有的导猜鼓声,常常将谜会气氛推向高潮。
前代谜人首创这两个谜格,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潮汕地区的灯谜艺术活动在历史上非常活跃,而且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今日,潮汕谜艺能够为海内外谜界所瞩目,显然有其历史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