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厦门同安区灯谜协会跨界创新探索“灯谜 非遗”模式并将在全市推广
台海网5月3日讯据厦门晚报报道 把灯谜和闽南天然香制作技艺“合体”出版的《香谜》,是同安区灯谜协会副秘书长、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会刊编委陈晓映花费450天心血收获的成果,同时引发了谜界和香界的关注。
谜语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南天然香制作技艺同样入列“非遗”名录,据悉,陈晓映创新探索的“灯谜 非遗”模式,今后将在全市复制推广,以促进灯谜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灯谜界香道界首次联袂 4000多条佳作结集成书
在厦门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和厦门市非遗保护中心指导下,一场以香道为主题的国际灯谜创作大赛,吸引了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众多灯谜爱好者的关注。大赛共收到近万条谜作,最终有4000多条佳作脱颖而出,上个月正式结集出版。名为《香谜》的这本书,被誉为“谜界的第一本香书”“香道界的第一本谜书”。
“才名列大家,父子媲美;文章雄百代,乔子流芳”,谜底是苏合香(代表性香材);“前缘虽无笔端记,来世还有木石盟”,谜底是篆碟(香道用具)。“信手翻阅书稿,我看到诸如‘东篱把酒黄昏后’‘花得东风一夜开’这样的谜面时,忍不住欣喜莫名,谜面就已如此动人,谜底更是沁人心脾。”
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陈吉为该书作序时如此盛赞。“此次灯谜界和香道界的交集,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题材,有利于灯谜的发展。”陈晓映说,筹备出版《香谜》历时 450天,每天下班后他就忙着看稿、审稿、校对,乐此不疲。
与非遗项目结合发展灯谜 《谜恋南音》将出版
30多年来,同安灯谜协会坚持每半个月举办一次雅集,会员们交流创作。虽然效果不错,但灯谜爱好者这个群体始终难以壮大,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坚持参加灯谜雅集的十余人,其中 6 人是 70 岁左右的老人。没有年轻人加入,灯谜的传承可能会断档。”陈晓映说,这种现状让他坐不住了。“灯谜不能关起门来创作,应该走出去,让更多人关注。”他说,虽然希望灯谜得到推广,但也担心会过于商业化,因此选择与非遗项目融合,《香谜》的出版也算是一种尝试。
陈晓映透露,他对“跨界”推广灯谜已经上瘾了,继《香谜》之后 ,他还 策 划 将 灯 谜与 南 音 联手 ,由 此 而 生 的《谜 恋 南音》一书,有望于今年上半年出版。另外,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指导的漆艺文化灯谜创作赛,也已进入尾声,即将评选佳谜并结集出版。“
灯谜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其他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与各行各业、多种文化融合,灯谜才能活起来。”陈晓映说,希望通过与非遗的结合,为灯谜创作与发展寻找一条新路。
迷恋灯谜的监狱民警通宵值班仍头脑清醒
70后的陈晓映,是厦门监狱一名民警,从小喜欢灯谜。上初中时,他在外面看到灯谜展,就跑回家查谜书,后来还抄了很多谜题,自己揣摩谜底。“爱好归爱好,当时没有真正入门,错过了学习灯谜的黄金时期。”他有点小遗憾。参加工作多年后,陈晓映重拾对灯谜的热爱。
2007 年,他师从同安灯谜“五虎将”之一的许友金,学习灯谜。在他看来,灯谜不应是小众化的高雅艺术,而是大众化的语言艺术和智力文学。“灯谜并不高深,门槛也不高,它有自己的规则,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则,解开灯谜并不难。”多年的学习,陈晓映对灯谜的了解更深入,也激发了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节假日,他常和谜协的老师们一起在社区、广场摆谜台,普及灯谜文化,利用灯谜宣传法律法规等。灯谜对猜谜者的知识储备要求不低,也很锻炼人的“脑力”。陈晓映说,他的工作经常要值夜班,但每次通宵值班都能保持头脑清醒,与他多年来养成的思维习惯不无关系。
同安谜协成“交流中转站”为两岸谜友“寄快递”
身为同安区灯谜协会副秘书长,陈晓映是圈内活跃人物,为推广灯谜尽心尽力。他说,同安区灯谜协会是全市唯一一个区级灯谜协会,在谜界小有名气。基于地缘优势,同安区谜协担当了两岸灯谜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全国各地的谜友,常常进行谜书交流。
2016年之前,由于邮寄成本太高,台湾谜界的刊物和其他省市的灯谜杂志交流难以展开。2016 年 7 月,在陈晓映的推动下,同安谜协成为两岸灯谜文化的“中转站”,同安谜协每个月都能收到几十本其他省市寄给台湾谜友的谜书和杂志,而来自台湾谜界的刊物也会定期送到同安,再转寄给各地谜友。
为了更好地推动两岸灯谜文化的交流,同安谜协还开通了“厦门同安灯谜”微信公众号,上线后引起全国谜友的关注,台湾谜学研究会曾通过该公众号征稿,扩大了两岸灯谜文化的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