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雁云先生素有“当代谜国雁臣”和“谜坛奇人”之称。
提起“当代谜国雁臣”,是由于上世纪20年代广东顺德出了一位“谜中亚圣”黎国廉(字季裴,号六禾)。黎氏每年如大雁般地往返于京粤两地,坚持将“北平射虎社”同人的创作、研究动态及新作品交流至粤,又把粤地的谜事活动讯息和谜作传播来京。他不辞道路奔波,不惮风霜劳乏,于灯谜这一优秀传统艺文的承传、发展,厥功至伟,故被当时的廋人社友们赞为“谜国雁臣”。而刘雁云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退休后,即携着谜书谜笺,带着深情厚谊,南来北往、四面八方,日复一日、穿梭不息,在大陆与港台海外之间织起了中华灯谜艺术的纽带,架起了中华灯谜文化的桥梁。倘或允许穿越时空,让黎六禾弹冠振衣走来人间,与刘先生会晤于香江,坐而论道,互较高下,我们就可以有趣地发现:“当代谜国雁臣”无论交流的时长、跨度、频度,以及作用之重大、意义之深远,都绝非这位“原生态”的“谜国雁臣”所能望其肩项者。
谜友们称颂刘雁云先生为“谜坛奇人”,既缘于其传奇身世:“十年枪林弹雨、戎马生涯,给他的血肉之躯留下了七道弹痕,成为抵御外侮浴血奋战的明证”(引自《百年谜品·刘雁云》,下同),“作为消防队长,他赴汤蹈火,无私无畏,敬业爱岗,保卫港民人身财产安全达三十年之久”,“他又抡过工厂的铁锤,经营过鞋业的生意,直至1983年从任职董事长的皮鞋公司正式退休”,亦军亦警,亦工亦商,一生长怀赤子之心,壮烈奋发,感人至深。又缘于其行为风范:秉持“振兴华夏文化,宣扬炎黄传统美德,恢复守望相助精神,联系全球华裔感情,让中华文化扎根弘扬于彼邦”的信念,推动两岸四地和新马泰华人世界的谜事发展,登高一呼,响者云集;“近闻有谜中道友欲谬称老朽为‘谜圣’,使我晴天霹雳,羞愧万分,继而汗流浃背,惆怅终日”,极力婉辞“谜圣”之美誉;“经常慷慨解囊助贫、助残、助学,积极动员全家人定期献血,写遗嘱决定全躯捐给国家医学事业”,虽“禀性淡泊,生活无华,布衣斗室,清茶淡饭”,但却不遗余力,无私奉献。其云水襟怀、松柏情操,其高尚精神之与人格魅力,令无数谜人景行行止,敬佩不已。如此种种,刘先生于芸芸众生、凡夫俗子中,焉得当不起一个“奇”字?!
笔者自1987年10月青岛“‘双星杯’全国灯谜邀请赛”夤缘结识刘先生以来,举凡1988年5月上虞“华夏曹娥谜会”,1991年7月北京“全国灯谜艺术研讨会”,1994年2月上海“‘申懋杯’东方谜王赛”,1994年8月保定“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1995年10月南京“新世纪重阳谜会”,1997年6月湖州“灯谜艺术研讨会”等一连串谜会活动中,皆能见到刘先生那矫健的身影。及至迈过千禧之年,尤其是笔者移居“观海听涛”的深圳后,与刘先生见面的机会更加多了起来。譬如2007年夏日的潮州广场谜会、秋月的漳州环保谜会,2009年岁底的揭阳国际迎春谜会,2010年“新客家风采”国际谜会,2011年顺德谜协成立三十周年庆典谜会,2012年“首届中华灯谜文化节”等,亦无不有缘与刘先生欢聚一堂,再次听到他那爽朗的笑声。时间最近的一次,也算最欢悦的一次,则是去年10月与李德生老师、柯克斌小友专程赴港拜访刘先生。在刘先生老夫妇俩居住的虽不宽敞,却拾掇得有条有理的小屋里,我们向他送上“金虎奖·终身成就奖”的奖杯、奖金、证书,并聆听刘先生一抒胸臆,回忆昔人往事,畅谈对当今谜坛的种种看法,以及对中华灯谜“金虎奖”评选方式的有关建议,堪称收获良多,不虚此行。
刘先生的灯谜著述,2004年1月曾出版过一册《雁云谜踪》,列为“高雄漳州文虎基金会丛书”之四,笔者有幸参加过此书“谜作选注篇”的字谜选注与“名家评析篇”的部分谜作评析事务。全书由郑百川先生董理编纂,“刘先生从谜,以活动见胜,因活动在在需谜,故其创作极丰,且手法多变,特具谜思。所以本书以谜作为主,按目分属十五类,每谜加注”,“‘涉谜杂谈’与‘谜刊导语’则体现了刘先生于谜事交流之见解与期望”(《雁云谜踪·编选说明》)。此书甫就,即一纸风行,洛阳纸贵,同嗜者求之为难。设若不为长者讳,此书则还存在着一处张冠李戴:笔者署名“肖耳”发表在《中华谜联》1996年第1期《融百家精华 成一家风格——介绍当代“谜坛功臣”刘雁云先生及其谜作》里的13则评析文字,被误植在“杨永可”先生名下。瑜不掩瑕,这庶几可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今欣闻南宁叶国泉兄等拟为刘先生重编一部《刘雁云其人其谜》,旨在发动谜友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陆机《文赋》语,下同),期能“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播芳蕤之馥馥,发青条之森森”,始得“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被金石而德广,流管絃而日新”,以见树我谜坛之典型,扬我艺林之清风。为兹,谨赋短章一首,聊表祝贺之忱:
奇矣香江矍铄翁,襟怀洒落似青松。
云罗万里飞鸿雁,千载廋坛颂大功!
2017年4月24日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