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是流传已久的传统文化,它可简单也可复杂,简单到老幼妇孺都可参与其中,复杂到涉及人文、地理、历史多方面的知识,没有对各方面文化知识的了解与积淀,是不可能创作出好灯谜的,看似简短的几行字,其中却包罗万象、饱含深意。
但这些对于陈清泉来说,都不在话下。所有与灯谜有关的东西,都装在他的心坎里。
在天水生,在西藏长 “灯谜专家”的人生路
见陈清泉老师是在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在约好的地点等他,正在人群中寻觅,一个高大魁梧的身影闯进了我的视线。在此之前,我知道陈老师已年近古稀,但乍一见面我颇有些惊讶,因为除了两鬓的白发,他矫健的步伐、洪亮的声音、挺直的腰板,看起来都不像是这个年岁的老人。听我不禁赞叹他健朗,陈清泉听呵呵地笑了:“不行了,年纪大了,血压也高,常要经常去医院检查检查。”
陈清泉是灯谜专家,但他一生从事的工作都与灯谜没有半点关系。他是土生土长的天水人,初中毕业后就去了外地上学,1969年从西安地质学校毕业后,又在西北大学地质系求学,并于1976年自愿赴西藏工作,在西藏地勘局任高级工程师。
在西藏搞地质研究,让陈清泉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里丰富的自然、地质资源让他如获至宝。虽然条件艰苦,但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说有了用武之处,陈清泉便在西藏待了下来,并且一干就是25年,直到2001年退休,他才回到天水老家。
或许正是因为地质工作的严谨和无趣,陈清泉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研究灯谜上,灯谜的活泼幽默为陈清泉枯燥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
幼年时,陈清泉就接触过灯谜。“那时的课外娱乐很少,每年过节到处都举办灯谜活动,我和同学就高兴地去猜灯谜,还经常能拿回一些奖品,兴奋的不得了。”正是因为从小对灯谜的兴趣,让陈清泉在以后的生活中都与灯谜结下了不解之缘。退休后,他更是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灯谜的研究当中,数十年光阴积累下来,他也从一个普通灯谜爱好者,渐渐成为一位灯谜大师。
老有所乐,与灯谜为伴
从1984年开始,陈清泉就着手研究创作灯谜,30多年来,在国内外多项制猜竞赛中获奖。1994年8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下属的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陈清泉当选 为委员会委员,并在成立大会的灯谜比赛上斩获佳绩,荣获“中华灯谜国手”称号。拥有这一称号的,全国只有20位,全甘肃省就只有他一人了。
回到天水后,陈清泉受邀加入天水市灯谜学会,并自2002年元宵节起,连续12年为我市举办的大型迎春灯谜竞猜活动选制部分或全部灯谜。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作为云南卫视《中国灯谜大会》节目的牵线人、题库供稿者及顾问之一,陈清泉还参与了该节目的筹划及实施过程。
陈清泉创作的灯谜有关于漫画的、典故的,更多是与古典名著有关的。一本《三国演义》,几乎被陈清泉翻烂了,从连环画到名著,丰富的阅读为他研究、创作灯谜积累了丰富的资源。
对于灯谜,陈清泉有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执着,而每当有人用“专家”称呼他时,他总是摆摆手:“我不是什么专家,就是一个退休的老头,在家做点喜欢的事,也算是老有所为,打发时间而已。”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已先后出版灯谜书籍14部,现在仍每天伏案研究思考灯谜,每晚12点以后才休息。他的书房里,从桌上到床上、再到椅子上,都摆满了与灯谜有关的书。
老有所为,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陈清泉说他平日里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很少开玩笑,也不幽默,但翻开他的著作却不难发现,几乎每条灯谜的用语都很幽默风趣,让人不觉在欢乐中增长了知识,在看到谜底的瞬间又恍然大悟、或哑然失笑。这或许才是灯谜的魅力所在吧。
陈清泉喜爱灯谜,因它在自娱的同时也能娱人,他也更喜爱灯谜引人入胜的内涵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灯谜也是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一种文明高雅的文字游戏。繁衍至现代,灯谜活动已从过去的文人小圈子普及到了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成了民间文学园地里一朵色彩鲜艳、异香诱人的奇葩,是众多传统文化中相对普及很广的文化形式。灯谜的制作过程,往往手法变化多端,寓意深刻生动,猜灯谜不仅能够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参与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艺术情操,让人享受精神世界特有的那种愉悦与乐趣。“灯谜充分体现了我国汉字的博大精深,将汉字的精髓融汇其中,虽然现在研究灯谜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我相信,只要汉字不消失,灯谜就不会消失,它早已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一种文化活动,更是老百姓的情感寄托,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陈清泉说。
(本文刊于2017年5月4日《天水晚报》“伏羲卦台人物”栏目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