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海德堡席勒画廊
陈曦的水彩作品
2014年9月至10月中国著名女性艺术家陈曦在德国海德堡席勒画廊展出的16张水彩画以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为主题,直观而随性。当现代社会的生活越来越束缚和限制人内心的自由时,这些画却表达一种内心的自在和自然。这就是她今年的个展《石与像》( 《Stein und Statue》)带给人们的真实感受。
艺术家陈曦
陈曦1968年生于新疆。自幼多才多艺,尤其偏爱绘画。1987年,陈曦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接受专业培训。毕业后,她做过一段时间的自由艺术家,之后在坚持创作的同时,又回到了美院建筑学院担任副教授。
陈曦在国内外曾举办过多次绘画类个展,其中包括1997年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办的《陈曦油画展1987—1997》;2000年,在德国久久画廊举办的《陈曦绘画展》;2007年,在新加坡斯明国际艺苑举办的《喜新厌旧》画展;2007年,在新北京画廊举办的《皇后的新装》画展;2011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被记忆——陈曦个展》;2013年,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特邀展-《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
除此之外,为配合几次个展,陈曦还出版了《陈曦油画作品1987-1997》、《喜新厌旧》、《皇后的新装》、《自由出逃——陈曦的艺术世界》和《被记忆》等多本个人画册。
2011年,她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被记忆——陈曦个展》更是以其独特的视角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此次展览由著名学者舒可文担任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及中山大学教授、著名批评家杨小彦担任学术主持人。一组18张的油画画的是老电视里播放的旧日时光,承载了过去40年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大事小情。那些记忆似乎为很多人所共有,可对每个人又不尽相同。从一张张油画里,人们似乎能穿过自己记忆的碎片看到过去,那么远,又那么近。通过这些历史事件,一方面人们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也能暗合人们现在对媒体的疑问,对媒体给人们制造的这种公共记忆的质疑。
陈曦的这批作品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扬:
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陈曦的18个历史阶段及事件的18件作品,就是这样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电视机,它们所呈现出来的“新闻联播”的历史图像,成为了我们仪式化的记忆。
杨小彦(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学系主任,教授)
18幅画面定格了中国的18个发展节点,这些节点既然从电视中来,也就理所当然地从观者的认可中来。画面中一些特殊的细节提醒我们,这些节点,这些由节点所组成的记忆,只是一种被记忆,可能作品就具有某种可以扩张的社会意义了。
介夫?凯利(美国旧金山亚洲当代艺术馆策展人)
被描绘的历史形象也许是画家对70和80年代回忆中的一部分,但是它们并不是在她脑海中对那个时代的形象代表,而是那些代替了她已经忘掉的回忆的官方形象。陈曦的新传统油画技术强调着电视设计中的每一个特色,就像美术馆陈列着每个不同时代的代表一样。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当我们说被记忆,好像它是一种被强迫的选择,但是事实上,艺术家恰恰是主动的选择,是以积极的姿态来思考现实。假如这个作品反映30多年的历史,或许这不是一个完整的真实,可能只是一个片断,但是艺术家试图用绘画的方式,把我们所遮蔽的、所忽略的、已经渐渐淡出我们视野的东西,重新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鲍栋(年轻批评家、策展人)
陈曦选择画面的时候,电视机这种东西,你把它放在画面中间,像一个神龛、祭坛。电视机屏幕的画面巨大,等于是画中画,而“屏幕画”的周围被压缩得不能再压缩,这种视觉手法更强化了电视机偶像的力量。
此次陈曦水彩个展《石与像》展示了艺术家自由自在的另一面,全部作品均为海内外第一次展出。
展出时间:2014年9月13日-10月15日
地点:德国海德堡席勒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