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桐梓,古夜郎之地,位于黔北山区、大娄山下,是一个青山环抱、一条弯弯曲曲的溱溪河穿城而过的古老县城。
这是娄山关下的一片热土,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离开故乡,身在他乡,心系故乡,时常还能眷恋着故乡的一切。我庆幸自己生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无论身处何地,一个小小的微信群,就能把天南地北的朋友网络在一起交流情感。“桐梓虎峰谜院”便是众多微信群中的一个,因为灯谜也被称之为文虎,所以“虎峰谜院”一看就知晓是一个灯谜爱好者的圈子,再加上桐梓县城内有一座名山叫猫山,也叫虎峰山,我想虎峰群因此得名。2015年3月的一天,应好友李军之邀,我加入该群,群内云集了湖南、湖北、山东、黑龙江、浙江、河北等地的灯谜高手。从此,便与群内申健、廖宝中、付长能等等一大批新老谜友聊开了。多年未见的老友、昔日一起猜谜打虎的伙伴,就这样在微信群里隔屏相见,旧话重提,倍感亲切。若不是当初在群聊,也就不会聊出2015年4月清明节前夕那场在魁山脚下,由群主“迷人童子”申健组织的贵阳、遵义、桐梓三地谜友参与的“魁山谜会”了。群内高手云集,谜人相见,热衷于共同的话题,言谜猜谜,你来我往,互动猜谜,将中华灯谜文化的传统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近,应桐梓谜友陈纯森君的邀约,要我写一篇四十年前桐梓大十字春节猜谜的回忆性文章。这个命题,欣然答应,作为当年的经历者,对当年大十字猜谜活动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重拾那段记忆,可以整理出来,以飨同行好友。
提起那场猜谜,这还得说说我的灯谜故事,从我的玩谜经历说起。回想起来,还颇有一番情趣。记得还在读中学时,一位长辈来家,闲聊中,说要考考我的智商,给我出了一条谜,谜曰:“日月一起来,不把明字猜,昌冒都不是,专考你这个栋梁材。”我琢磨良久,“日月都有,而且明字、昌字、冒字都不是,又会是什么字呢? ”,百思不得其解。那长辈随即破底,怎么也没有想到谜底竟是一个“胆”字。原来我忽略了“一”字的作用。“哈哈! 这么简单的字,居然没有猜出来”。那位长辈的笑声,至今还在我的耳边回响。自从丢了那次“古迹”,受了一番“刺激”之后,我想,灯谜真是奥妙无穷,这文字游戏中“一”字的妙用,就能使得灯谜趣味大增,暗伏玄机。
从那以后,我就对灯谜产生了兴趣,开始研究灯谜。我从报刊杂志上抄录了一些灯谜来研究,购买了谜书翻阅学习,用笔记本抄录了电影名、聊目(《聊斋志异》篇目)、中药名、词牌等等作为射虎必备。四十多年了,我当年一个草稿本抄录的电影名,至今还保存着。就这样不断从灯谜的规律中掌握学习猜谜知识和技巧,灯谜简直就是知识和趣味的海洋,包罗万象,上接天文,下管地理,涵盖到各类百科。涉足其间,定能受益不浅,既能猜谜,又寓教于乐。“授知于课堂之外,寓教于娱乐之中”,这就是我对玩谜的最大感受了。
故乡桐梓,素有灯谜之乡的美誉。对于桐梓灯谜的历史起源和发展,我没有去考究。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桐梓灯谜的发展,桐梓灯谜能深受灯谜爱好者和广大群众喜爱,必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自然有一帮爱好者在推动。1993年3月,省文化厅授予了桐梓娄山关镇“灯谜之乡”荣誉称号。据悉,这是全省唯一的一个获得殊荣的乡镇。此后,2006年,桐梓灯谜还入选了遵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桐梓县因灯谜对精神文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又被省文化厅授予了“贵州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灯谜)”的荣誉称号,真是可喜可贺。作为灯谜之乡,县文化部门逢年过节自然少不了为广大灯谜爱好者提供一次次弯弓射虎的机会,一次次搭建起交流学习的平台,也为“灯谜之乡”和“文化艺术之乡”殊荣以及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点名副其实。
在我的记忆中,桐梓灯谜掀起的“灯谜热”,应是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兴起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春天。我真正开始猜谜,也就缘于那个时候了。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那一年县文化馆在桐梓县大十字街头举办“迎新年灯谜会”。虽说号称大十字,现在看来其实并不大,不过那时候也算是小小的县城的人流聚集中心了。那时候县文化馆办公楼就位于大十字,办公楼最初是县百货大楼商场。后来百货大楼搬迁至南门口,县文化馆才搬入了这栋四层楼的楼房办公。这大楼一层是正好是大厅,这样的条件,为以后逢年过节文化馆举行灯谜展猜活动提供了条件。清楚地记得第二年“八十年代第一春”那场灯谜活动就是在室内举办的,还设了“破门谜”,使灯谜真真正正登上了大雅之堂。
那年的活动安排在大年腊月二十九、三十和新年初一、初二共四个晚上。在时任文化馆馆长徐江人老师的统领下,令狐荣楷、杨发明、向辉、陈平、李思鸣、胥丕文、段天培、宋仲篪、陈志金等等一帮老师参与了谜会的组织工作。据令狐荣楷老师回忆,这场谜会,是从1978年底就开始了筹备工作。可见这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场谜会,拉开了桐梓灯谜之乡活动的序幕,形成了以后逢年过节和开展主题宣传举办灯谜活动的传统。
县文化馆门口,一个貌似报刊亭的简陋小房,就成了工作人员兑谜的工作室。回忆起当年那场面,文化馆门口以及大十字街边的宣传橱窗栏和橱窗顶上都挂满了五颜绿色的灯谜。令狐荣楷、杨发明、陈平等承担了挂谜工作。只见条条谜笺书写着条条文虎,猜字、词、成语、诗词、聊目、词牌、电影名、演员名、中药材名、国名、地名、各类学科名词等等成了那时候最热门的谜目了。
晚八点、时辰到,一阵齐鸣响鞭炮、五光十色礼花放。一番热闹、开场仪式之后,新春猜谜活动正式开始。虽说寒冬腊月,但人头攒动,整个场面热闹非凡。谜会吸引了县里无数的灯谜爱好者前来围观竞猜,或爷爷带着孙子、或父亲带着儿子,总之大人带着小孩,甚至全家出动。猜谜的人们冒着凝冻细雨,不惧严寒,热情不减。只见猜的猜、跑的跑、闹的闹,有的在翻阅资料,有的一家人聚在角落一起商议,一起探讨。大十字离我家很近,也算是家门口了,这为我猜谜提供了方便。我身居其列,乐在其中,且猜有斩获,也初获奖品。不免满怀欣喜,情趣大增。从此踏上“谜途”,爱谜、猜谜、玩谜的热度一发不可收拾,越演越烈,四十年来情趣不减。
当时我们一帮猜谜的朋友,现在回忆起来除我以外,还有廖宝中、陈思亮、高德淮、易桐民、江浩、张勤学、龙砺孚、庞本驹、谢成刚、付靳、喻安贵等等一大批铁杆猜射者。大家一起围观打虎,有时相互研讨、相互请教、相互启示。那一年主办方还没有印制专门的兑谜卡,大家猜射时将自制的、填写好灯谜编号、谜底和猜谜者姓名的猜谜条,到传窗口交由工作人员核对。工作人员按兑谜卡递交的先后顺序排队,逐条对底。有时我看见工作人员看一下兑谜条,就丢弃说不中。我还奇怪地问,你们怎么不核对下就说不中啊。记得文化馆的令狐荣楷老师说“放心,我们有非凡的记忆力”。这一点当时还真是佩服不已,后来待我也有机会成为灯谜活动的组织者时,才深有体会,不单单是记忆力问题,而是对自己谜底的熟悉度达到了炉火纯青。
那时候,对猜中者兑奖的方式是通过广播喇叭通知。只听广播里一会儿喊这个,一会儿喊那个,好不热闹。这种开奖方式很好,一是谜卡递交后,可以节省时间去猜另外的谜,用不着守在那儿耗费时间了。二是广播里报出谜面谜底与猜射者,这样大家都能听见谜底谁猜中了、谜底猜的什么了,起到了醒悟学习的效果。猜中者当晚领取奖品,按猜中的条数叠加,分别领取茶杯、笔记本、牙膏牙刷、相册等等不同等次的奖品。
桐梓县不愧为灯谜之乡,民间高手云集。广播一声声报底,谜虎一条条被射落。被猜中的灯谜很快被换下,尚未猜中的灯谜为“谜骨头”挂着待慢慢思考细品,还可以待当日谜会结束时,抄录回家继续思考。一旦猜查出谜底,第二天就得抢先赶早,守着窗口等着第一时间递交,生怕被别人捷足先登,丢了头彩。工作人员现场更换谜条的时候,为抢猜一条刚悬挂出的灯谜,大伙立马围上去,跟着工作人员节奏走。往往工作人员还在悬挂,谜底已经被猜出。因为我等猜谜者跟着围观,一旦心里有底,眼疾手快,迅速填写兑谜卡去递交。为了抢第一时间交底,往往身边还带上一个助手,帮助去窗口递交。吾弟黄剑(虎峰群友“西流水”)就曾承担过这一任务了。
那时候,我们这些猜谜爱好者,参加猜谜活动时,往往都会带上一个背包或拎包,里面带上新华字典、成语词典、谜书以及自己准备的一些射虎必备资料等等,便于查阅求底。我也不例外,一个旧旧的黄书包,便成了我射虎时必备的“包袱”了。不像现在,大家伙一个手机搞定,什么都可问“度娘”,真是感慨信息科技时代进步了。
说来也巧,桐梓县文化馆举办的第一次猜谜活动,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这第一次猜谜,我猜中的第一条谜竟然是“理发店招徒--猜四字常言”,谜底“从头学起”。这谜太应时应景了,对于灯谜,我确实是从头学起的。那场谜会总共挂出了多少灯谜,我不得而知。但至今还能记得几条当年的灯谜。还有一条至今都不知道底的谜:锦心绣口被卡住,四方有嘴说不清(字)?
……
从那年以后,逢新春县文化馆、县图书馆都曾举办的猜谜活动,这点已经形成了灯谜之乡的传统。1984年县里成立了灯谜协会,桐梓谜人有了自己的组织,灯谜之乡的活动得到了有序开展,灯谜的宣传效果迅速得到提升。一代代的桐梓灯谜人的不懈努力,为“灯谜之乡”殊荣和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眼前。我是1983年10月离开故乡的,因而没有加入1984年成立的县谜协,后来逢年过节回家探亲也还能像以往一样参加县里举办的谜会活动。从1979年春节桐梓“大十字猜谜”到现在,整整四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虽然当时负责组织猜谜活动的徐江人、李思鸣、向辉、宋仲篪、胥丕文、陈志金等老师和当时一起猜谜的江浩以及后来的欧邦涛老师都已经离开了人世,但老师们对灯谜的执着与热爱,对故乡灯谜事业的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和奉献,都值得永远的尊敬和怀念。
“谜香飘过四十年,故里依旧花盛开”。欣慰的是故乡的灯谜事业,还有许多热心的灯谜人在传承和发展。有声有色的“周末文虎会”活动便是桐梓谜人最好的传承方式。每一次的文虎会,谜人都自发在一起,轮流出谜内部竞猜,研讨谜艺,交流体会,时常策划起县里的灯谜活动,这一帮谜人多年来为桐梓灯谜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做了贡献。除了逢年过节传统猜谜外,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为主题的各类专题谜会、专场谜会同样深入人心,办得风生水起,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相信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导下,桐梓灯谜会继续沿着弘扬主旋律,发挥正能量的主线,继续以中华传统灯谜文化方式,发挥着宣传、教育的积极作用,桐梓灯谜依旧充满着蓬勃生机。
人生近六十,玩谜四十年。很荣幸,作为经历者,见证了桐梓灯谜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双百”方针指引下的兴起和发展。其实,对于每一个离开故乡多年的人来说,对故乡往事都有着不同的经历。无论时间多久,距离多远,对故乡的眷恋始终没有停止,永远也不会忘记。一旦话题打开,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往昔故事,回忆起来会很长很长。相信每个人对故乡的情结,会随着那历史长河、不是淡忘,而是越浓郁深厚,直到永远。正如曹雪芹《红楼梦》诗曰:恰便是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作者简介
黄筑筠,贵州桐梓人。现供职于贵州省商务厅。灯谜爱好者,1979年春开始猜谜、制谜。从谜40多年来自创各类灯谜超过1万余条,撰写并发表谜论、谜评、赏谜、谜诗等各类谜文70多篇。其主要谜作谜文发表于公开出版的《民族文化灯谜大观》、《黔山文虎》和历年《中华灯谜年鉴》等灯谜专业书籍,以及散见于海内外发行的《全国灯谜信息》、《中国谜报》等100多种谜刊、谜书、杂志。2002年4月入选《中华灯谜艺术家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