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址大全 资讯 新闻
会员中心 绘画 书法
活动 访谈 大师
楹联 灯谜 篆刻
书家 大家 风采
文艺 诗词 乐韵
视频 展览 网展
H
书架
曲艺 民俗 征稿 合作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之窗资讯 >> 谈谈灯谜的“守正”与“创新”
谈谈灯谜的“守正”与“创新”
来源:“长安文虎社”公众号 作者:王永珊  时间: 2023/8/19 20:01:01

传承与创新,是所有艺术的永恒话题。现在谜界的传统派与网络新派也一直在进行着观念上的碰撞。传承并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守正”,就是要守住本和源、根和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发展,但创新也不可恣意妄为,须以守正为前提。本文针对谜界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笔者对灯谜的“守正”与“创新”的理解。

所谓守正,就是追求游戏规则的简单性,避免灯谜作茧自缚。

从本质属性来看,灯谜是一种以“回互其辞”为基本规则的语言文字游戏。“回互其辞”就是泛义的“别解”,也就是说,不管采用何种创作手法,其谜底或者谜面必须有不同于其本意的另外一种解释,且在扣合上能够逻辑自洽。

灯谜游戏就是依据这条基本规则进行的,各种谜法不过是语言文字和思维逻辑运用罢了。原则上讲,只要懂了别解的原理,人们就应该会猜谜,即使猜不出来,揭底后也应该理解。问题来了:为什么许多灯谜,即使揭开谜底,百姓大众也是一头雾水?

这是因为谜人给灯谜制造了许多附加规则及“潜规则”。典型的附加规则是各种谜格。潜规则谈不上规则,只是谜界内部人云亦云甚至讹传形成的一些“约定俗成”。这些潜规则大部分讲不清道理,有的还违反逻辑。譬如,“春”扣“木”、“春”扣“酒”,“眉”扣“山”,“眼”扣“水”,这些也许在语言文字上可以溯源,但放到今天肯定令人费解。再譬如,“千里”扣“马”、“相思”扣“豆”,“梅花”扣“鹿”,“美人”扣“鱼”,这些手法在特定的语境中也许适用(例如句子中的“千里”能看出来是特指姓“马”的人的别号),但成为很多谜人即插即用的通用套路后,没有接触过灯谜的人哪敢这样胡猜?

灯谜创作应该追求游戏规则的简单性,少用谜格为佳,尽量规避那些令人费解的灯谜圈子的约定俗成。不给游戏规则加码,让猜者把精力集中到“文字”“知识”和“思维”上来,这才是灯谜的初心。

所谓守正,就是坚守灯谜的文艺品性,避免枯燥无味的技术堆砌。

从灯谜的衍生属性来看,它具有文艺审美特征,除了猜射功能外,还能让人品鉴欣赏。优秀的灯谜作品由于创作手法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或典雅、或雄浑、或婉约、或灵巧、或幽默,都会给人带来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与别的文学作品不同,灯谜美感的产生需要一个触碰开关,那就是谜底与谜面的契合。需要注意:扣合不仅要准确,还要丝滑顺畅,谜面不成文,谜有闲字,扣合牵强,谜意滞碍,底材生疏,谜面偏僻,这些都会削弱甚至消除美感。

近些年来,灯谜创作有两个不好的倾向,要么是平庸无趣,要么是复杂冷僻,两者共同点,都属于灯谜“技术流”,忽视受众对作品的审美体验。譬如,用“中国”“同心”“山水间”等提取字素触目雷同,还有什么妙趣可言?再譬如,很多谜用成句,采用非著名人物的名、字、号借代成谜,谜底仅仅是“赞某某”,结果,冷知识换来的是无感寂寞。再说复杂的离合(无示离合及多字底的无序离合),就好像拆卸一台旧机器,再拼装成一台没有图纸的新机器,这种既耗时又考验耐心的的纯技术拼装,还能有什么审美感受?

审美之趣,乃灯谜引人入胜之灵魂,不可忽视,更不能抛弃。

所谓守正,就是坚持面向大众的“群众路线”,避免灯谜走向“象牙塔”。

从灯谜的发展历史看,它始终置根于百姓大众之中。作为文义谜,却以“灯谜”来定名,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宋代,人们将谜语贴于花灯,悬挂在繁华街道上供来往行人猜射,称之为灯谜。灯谜这个名称和这种民俗样式,到了元明清也一直被传承。所以说,灯谜从来都是俗文化而不是雅文化。即使今天,全国大多数灯谜组织也是属于民间文艺家协会旗下。说灯谜是俗文化,有人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明清灯谜大多是四书五经的内容啊?要知道,这是那个时代蒙学教育及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今天我们陌生的却是那时相当普及的东西。

灯谜的本质属性是游戏娱乐,和相声、小品的社会功能没有什么区别。相声、小品不演给百姓看,难道是用于小圈子自娱自乐吗?现在谜界常有“普及”与“提高”或“科研”与“普及”的说法,用此来区分小圈子玩谜和大众灯谜活动。这种高低贵贱之分并不妥当,谜人圈子玩的谜无非是取材偏僻、灯谜的潜规则多一些、难度大一些罢了,谈不上“高”,更不能用“科研”来形容。能让百姓看得懂,还有文化品味,做到雅俗共赏,能够流传,这才是真正的“高”。开展群众性灯谜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普及,更重要的是为百姓提供精神食粮,丰富文化生活,这才是灯谜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担当。

灯谜面向大众,既是创作目的,也是自身繁荣的保障。灯谜只有扎根于百姓,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一方面,只有扎根百姓,才能让谜作接地气,才能真正掌握灯谜流传的密码;另一方面,只有迎合大众,才能获得商机,从而让灯谜活得更滋润。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灯谜人口的流量大小直接决定灯谜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有了经济基础,灯谜想不繁荣都难。灯谜一旦走入“象牙塔”,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能够存活,也会成为与世隔绝、举步维艰的“另类部落”。

当下灯谜创新实践,亟需灯谜理论创新。

近十几年来,网络上崛起的一代新派谜人,打破灯谜传统,创造了灯谜一些新生事物,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灯谜底材延伸,即所谓的“造目造底”。造目造底,不但丰富了谜材,而且由于谜底字数变多且有机动组合空间,使得扣合更容易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从大方向上看,对造目造底应该给予肯定。但是,造目造底谜作良莠不齐,问题多多,也引发了众多非议。

与传统灯谜固定词语式谜底相比,由于造目造底的底材延伸是松散式的关联词语组合,就出现了谜底搭配是否合理的问题。例如:“……(观戏询问语,含京剧名)《定军山》看过不”,这个谜底搭配就不合理,因为“看过不”不符合人们正常讲话习惯。再举一例:“……(做事效果描述语,含演员名)黄晓明白费劲”。如果没有具体事例作为佐证,这种主观臆造的谜底就不太合理,也许黄晓明做事一直有效率,从来没有“白费劲”这种事。

那么,造目造底究竟什么是合理,什么是不合理?作品的优良可劣怎么鉴别?造目造底有没有规律可寻?还有,造目造底谜是不是比传统灯谜难猜?造目造底谜作的流传性是不是比传统灯谜差?诸如此类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人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分析。

造目造底谜从萌芽到现在流行,至少有十年以上的历史了,已经积累了大量实践案例。期待有识之士就此多做一些理论探究,为灯谜创作指明正确的方向。

如何走向百姓大众,是当前灯谜创新的最大课题。

前面已经讲述了灯谜面向大众的重大意义,然而,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灯谜现在是一种小众文化。要说灯谜天然就不受待见,但《中国谜语大会》和《中国灯谜大会》却异常火爆,央视《中国谜语大会》第三季曾创下2.66亿人次互动、1325万人次参与同步猜谜的历史记录。笔者在上个世纪90年代曾为沈阳电视台《谜趣》栏目策划、撰谜100多期,每期直接参与猜谜的回函少的几千封,多的数万封。这说明,灯谜本可以大有作为,只不过是缺少阵地与舞台。

灯谜活动要与时俱进,灯谜的传播途径、传播样式以及灯谜创作取向都需要做创新尝试。传统的灯谜活动场所是文化场馆,现在基本上丧失殆尽,即使还保留,效果也不会太好。节假日的灯谜活动,由于缺少持续性,不可能有效扩展灯谜人口。近些年来,地面上为灯谜发展新人做出巨大贡献的,是灯谜进校园。但是,由于应试压力,灯谜不可能在学校普遍开展起来(除非证明玩灯谜可以为中高考提分,那灯谜将火爆全国)。那么,灯谜,大路在何方?现在看,应该是在网络。好多新媒体超越传统媒体而获得成功,这给我们很大启示。

提起网络,人们会有疑问:谜人现在不都已经在网络上玩谜了吗?不说QQ、微信群,灯谜公众号不也遍地都是吗?实际上,灯谜人并没有真正树立起互联网思维,不懂流量为王的道理,只不过把灯谜小圈子搬到网络而已。谜界有哪个人的网络IP是真正定位于百姓大众的?即使定位了,我们的展现形式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吗?我们的灯谜作品是大众所能津津乐道的吗?最近笔者在抖音上见到不少玩文字的、玩智力游戏的,都生动有趣,我们灯谜做到了吗?网络小圈子竞技称雄乃雕虫小技,谁能在新媒体上创造大流量才是“灯谜大英雄”!

总而言之,面向大众才是灯谜守正创新的核心,如何走向百姓大众,是当前灯谜创新的最大课题。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大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产品服务 诚聘英才
版权所有:大师网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4061578号-1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