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址大全 资讯 新闻
会员中心 绘画 书法
活动 访谈 大师
楹联 灯谜 篆刻
书家 大家 风采
文艺 诗词 乐韵
视频 展览 网展
H
书架
曲艺 民俗 征稿 合作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全民艺术资讯 >> 汉代的玉衣,不朽的“葬玉”
汉代的玉衣,不朽的“葬玉”
来源:文化中国  时间: 2014/12/5 11:56:17

   古人崇信“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发明了许多专门用于殓葬死者以求不朽的“葬玉”,而历代“葬玉”中,最奢华铺张和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汉代的玉衣。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缀玉衣服”,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其他贵族则使用银、铜线缀编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考古资料显示,玉衣起源甚古。西周时期的“玉覆面”(“缀玉面幕”)可能为其发端,东周时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珠襦”、“鳞施”之类编缀玉片的服饰。西汉前期,山东临沂刘疵墓出土了由玉片和金缕编缀而成的头罩、手套和鞋套,汉代玉衣初露端倪。到了文景时期(公元前二世纪前叶),整体包裹尸身,外观与真人形体相同,由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六部分组成的完备玉衣终于出现,成为汉代皇帝和皇亲国戚专用的殓服。

   一套完整的玉衣,由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六个部分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并用金丝加以编缀,编缀的小玉片通常达两千多片。这些玉片大多作长方形、方形或凸字形,四角有细孔可穿线编缀连结,特殊部位,如手指等处则采用梯形、三角形或多边形的玉片,可使手指弯转握拳。玉衣内头部有玉眼盖、鼻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周缘以红色织物锁边,裤筒处裹以铁条锁边,使其加固成型。脸盖上刻划眼、鼻、嘴形,胸背部宽阔,臀腹部鼓突,完全似人之体型。其每个部件均由小玉片和纤细的金属线缕或丝质线缕编缀而成,包裹尸身时再组装合缀。

   迄今为止,考古发掘中出土玉衣的汉代墓葬已超出20座,最著名的有河北满城汉墓、广东广州象岗南越王墓、河南永城僖山汉墓、安徽亳州一号、二号汉墓等。这些墓葬中出土的玉衣都是可复原的完整玉衣,因其编缀线缕的材质,有金、银、铜与丝,而被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其中,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是首次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并复原的汉代玉衣。

   考古发现西汉时期诸侯王、列侯的玉衣,多数使用金缕,但也有银缕、铜缕或丝缕,似乎并未严格的规定。到了东汉,《后汉书·礼仪志》明确记载,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玉衣的等级制度遂规范井然。

   东汉末年,曹操父子力主薄葬,“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曹操《遗令》),变革秦汉以来的厚葬之风。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下诏禁止使用玉衣,“无施珠襦玉匣”(曹丕《终制》),玉衣殓服之制也告寿终正寝。

   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玉衣二十余件,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出土的两件金缕玉衣是其中年代最早、做工最精美的。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大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产品服务 诚聘英才
版权所有:大师网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4061578号-1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