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人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对生存体验、思考的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当代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杜曦云认为,艺术作品首先是人的行为方式,人生由“问题”组成,“问题”是艺术的本体,“敏感”、“自由”和“创造性”是艺术的本质所在。当代艺术则是认同当代文明的人对“问题”的体验和思考。其中,“当代文明”是当代艺术的核心。如果不认同当代文明,即使采用了装置、多媒体等当代艺术的表达方式,仍然不是当代艺术。
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值几千万?这是千真万确的。但如果你不了解当代艺术、不关注艺术市场,就很难理解这些作品的价格为何比房价还高。对于当代艺术,公众都有着自己的那份解读:有人说当代艺术是先锋的,是另类的,是叛逆的;也有人说,它就是今天的艺术;还有人说,国内对于当代艺术根本就没有明确的标准,引发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讨论。而种种论断与猜想都给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多元发展的可能。
当代艺术包括架上绘画、雕塑、影像、行为、装置等门类。由于架上绘画的创作人群最多,所以它给市场提供了很多作品,就市场的接纳度而言,更倾向于架上绘画,其他分支门类在保值上则相对困难。作为十大画廊操盘手、当代艺术品经纪人,李苏桥告诉新金融记者,从物理层面来看,雕塑、装置体量较大,必须有美术馆或者足够大的公共空间。影像、行为在于分享难度大,而收藏是希望与别人分享的;从交易层面来看,中国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当代艺术收藏,绝大多数处于买卖的状态,即便一些拥有作品十几年的人亦可能调换其他作品。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耳边充斥着关于当代艺术收藏的质疑声,较犀利的有“古代的文物尚且得不到妥善保护,还收藏当代的?”“大多数当代艺术品根本就不配被‘收藏’。”这些言论无疑给如沐春风的当代艺术市场当头一棒。“古代的艺术作品,就是那个时代的当代艺术。”杜曦云铿锵的一句话给当代艺术市场注入了正能量。他表示,艺术品属于文化产物,它是否有价值,要看艺术家对所处时代的重要问题是否有独到领悟和精彩表达。
可见,艺术家能否创作出标榜时代精神的当代艺术,取决于他们的领悟能力。而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个人阅历、对某一门类知识的掌握以及所处的生活群体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在李苏桥看来,收藏是没有标准的,它建立在个人喜好的基础上,是个人精神世界的反映。
人们之所以对当代艺术感兴趣,其实是希望通过当代艺术关注及探讨当下的生活,但现在的当代艺术似乎缺少了学术方面的支撑和话语权。杜曦云认为,当代艺术需要的不是“学术”准备,而是结合生活处境,用直觉做出独立判断:它是否与生活有关,是否表达出了生活的真相,是否与你的生活处境产生了共鸣……“至于有些买家,不是真正喜欢,而只是从投资的角度买进,本身的心态就不健康。实际上当代艺术的话语权,来源于它是否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社会、生活的真正问题。”
画廊代理有门道在西方,一级市场是购买和获得作品的主要渠道。二级市场则作为丰富收藏的补充。中国当代艺术的购买渠道,与西方基本一致:从艺术家工作室、一级市场画廊、二级市场拍卖行购买或私下洽购来进行。李苏桥表示,大部分参与市场交易的艺术家通常都会与画廊或经纪人合作,不会打破规则和“资本”进行直接交易。
但从媒体和公众的角度来看,他们会认为拍卖市场是最大的,因为其宣传和营销力度更强。在李苏桥看来,拍卖公司每年举办两季,相对集中,而且他们擅长推广,能制造出新闻和热点。但拍卖市场也有些混乱,比如同一件交易作品,可能在10年内就被买卖过五六次了。
当代艺术板块整体市场表现不乐观,整个当代艺术市场显示出扑朔迷离的景象,走出调整期还需要一段时间。“无论高价抑或低价,当资本来到艺术市场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市场行为,但如果对优秀作品做出准确预判,就有很大的升值空间。目前的价位、升值空间仍需要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