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成为表演者,国际舞台没台阶。在第十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群众文化活动上,参与的艺术家来自20多个国家、举行了3000多场活动、吸引400多万观众,营造出“全城聚盛会,全民亲艺术”氛围。遍布广场、遍布校园、遍布街道,节目成了全国人民的节目。
“天天演”艺术节今年首次推出夜场。夜场在周五、周六晚上进行,这吸引了不少年轻白领。“名家之夜”戏曲交响音乐会、越剧《甄》夜场人气爆棚,观众席面积比以往增加一倍多。古老的中华戏曲结合现代交响乐,活力十足。老观众蔡根发前后看了20多场“天天演”,“我觉得晚上灯光效果更好。”“天天演·品味长三角”专场为打造长三角文化圈提供平台。江苏海安文化馆带来在江苏省汇演中获得佳绩的情景歌舞《梦里老家》,演员上百,道具无数,为一场演出还要安装LED大屏。海安文化馆崔世莹馆长说,“这样做看起来有些兴师动众,但很值得,在文化大码头上演出,意义非凡,这是对海安文化最大鼓舞。”
浙江建德婺剧团演出遇上大雨,上千位忠实观众坚持到最后,撑伞的手无法鼓掌,大家提高嗓门为演员喝彩。剧团工作人员说:“干了这么多年的演出,没见过这么投入的观众,下着大雨,真不容易,感谢观众。”艺术节群众文化一改“中老年人一起跳广场舞”老套路,瞄准青少年设计项目。举办第二年的儿童艺术系列活动针对3至10岁儿童。11月1日,南京路世纪广场儿童大联欢成了儿童乐园。细雨丝毫未减孩子体验艺术的兴趣。8岁张珂瑜觉得“节目很好看”,“今天上午把作业都做完了,可以出来参加活动了。我很喜欢。”
艺术节“校园行”走进上海近20所大学,除了观看歌剧、交响音乐会、芭蕾舞,彩排观摩数量为历届之最。《荡寇志》制作人林秀伟领着师生们探寻后台,不同于一般演出将服装一套套挂起,《荡寇志》服饰堆成小山。林秀伟解释,压在底层的衣服意味着最后再穿。同学们手机拍照声此起彼伏,“原来后台这样好玩。”俄罗斯圣彼得堡爱乐乐团为年轻观众开放彩排,指挥感慨,“我很惊讶看到如此多的年轻人,可见古典音乐在中国发展的美好未来。”慕尼黑室内乐团与华东师范大学交响乐团交流音乐会。音乐学系副主任常林告诉记者,“室内乐在国外很常见,但在国内普及得还不够,艺术节将世界顶尖室内乐团送到校园里来,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利用名家大师彩排间隙,“校园行”因地制宜开辟“微讲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指挥长野健兴致勃勃与同学们交流音乐心得。下一个活动连催好几次,他还舍不得离去。
为迎接西班牙国家芭蕾舞团到来,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在篮球馆搭建超过18米的舞台,把同学们最熟悉的活动场地变成最能接近艺术的地方。台上恢弘,台下热烈,如痴如醉的观众中除了学生,还有闵行区居民、紫竹高新技术园区白领。华东师大老师说,“艺术节打破围墙,把好节目送到校园,我们也想让优质文化资源面向周边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开放,十分之一演出票与校外市民分享。”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开放性,令观众不局限于特定群体,演出也不仅仅是一场演出。德国第五轮木偶团、匈牙利布达佩斯提线木偶团来到崇明岛。场内,耳目一新的木偶演绎让孩子欢呼雀跃;场外,本地的创意集市借外国木偶团吸引眼球,人气大涨。
精彩节目亲民,走出剧场,深入学校、社区。空间大了,也搭载了更多附加价值。“中国梦、劳动美”演唱会登陆“天天演”,市工人文化宫、机电、邮政、医务、电信等单位职工艺术团推出13首歌曲,均是最新创作的劳动歌曲。艺术共参与,欢乐共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