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表现主义画家,周英华(1938年生于中国上海)的绘画牢牢地植根于中国艺术传统。2015年1月23日下午4时,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迎来了其2015年度的第一个大展“麒派画家周英华”。展览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合作举办,于2015年1月23日至3月22日期间,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甬道和长廊举行。据悉,本次在UCCA的展览结束后,将会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5年 4月 17日)和安迪沃霍尔博物馆(2016年)巡回展出。届时周英华将为故乡——上海创作新作。
周英华:1938年出生于中国上海,现居洛杉矶。20世纪30到40年代,他在一个颇富传奇色彩的上海家庭长大,建国后移居伦敦学习艺术;60年代毕业于圣马丁艺术学院后曾在当时伦敦艺术圈的一些展览中露面。出于对商机的敏感和摆脱贫困的渴望,周英华另辟蹊径,在伦敦富有时尚气息的骑士桥商圈开设了一家MR CHOW高级中餐厅。餐厅将色味俱佳的中餐与戏剧式的风格结合,很快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潮流倡导者的青睐。在纽约、洛杉矶和迈阿密设立分部之后,周英华将他的餐厅视为一座座微型文化使馆,在当时的西方世界里宣扬中国的传统美食文化。MR CHOW餐厅声名远播,不仅因其著名的京派烤鸭,更因为来自商界、政坛和艺术圈等各界名流常汇聚于此。
安迪.沃霍为周英华制作的肖像 1982
让-米歇尔.巴斯奎亚为周英华画的肖像 1985
此次展览是周英华以艺术家的身份在中国大陆举办首次个展,展现他的多样才华,以及延续家族传统,在跨文化交流的革新方面的深远影响。本次展览分为3个部分:周英华的大尺幅绘画作品、有关他父亲周信芳的文献图文资料,以及周英华收藏的安迪·沃霍尔、让-米歇尔·巴斯奎亚等艺术名流为其绘制的肖像。
作为一位表现主义画家,周英华的绘画牢牢地植根于中国艺术传统,并试图将中国艺术中行动和象征的特质再次激活。本次展出的周英华绘画作品均是其2013年至2014年的巨幅新作,部分高度超过3米。UCCA馆长田霏宇认为,这些绘画“聚合了各种材料,但相较于物质性,更令人惊叹的是其中美学和技术层面的诉求。” 许多艺术评论家们将他的实践视为联系东西方绘画传统的一座桥梁。
《四季》系列
事实上,周英华在作品中维系了中国的文化高度。书法的笔触和他父亲的麒派京剧,是解读其作品的必要线索。在周英华看来,生活就是拼贴画,作品是拼贴也是求生技能。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前馆长杰弗瑞·戴齐先生表示,周英华的作品和他的生活是一致的。在系列作品《四季(春、夏、秋、冬)》中,艺术家运用后现代的技法去解构“时节”这一传统的中国主题。他对于色彩、材质及作品尺寸的平衡把握大胆、成熟。
现场,一组周信芳从 1915年至 1961年的文献摄影亦将在UCCA长廊展出,观众能欣赏到这位勇于创新的艺术家在经典剧目——比如《四进士》(1956年)、《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1920年代)——中的演出身段。周英华表示,展览的初衷之一是纪念父亲周信芳这位对京剧发展做出广泛贡献的名角。据了解,2015年1月是京剧麒派创始人、著名老生周信芳诞辰120周年纪念。在周英华看来,父亲就是中国精神。这些摄影文献纪录了其创作实践的脉络,提示出了展览中绘画与戏剧间的密切联系——周英华的绘画是“麒派”艺术的一种延续形式。
朱利安.施纳贝尔《拿着周英华肖像挂件的伊娃》1998
本次展出的周英华的肖像收藏,均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之手,且大多加入了与周英华人生与事业相关联的元素,展品包括朱利安·施纳贝尔、吉斯·哈林、埃德·拉斯查、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和安迪·沃霍尔的绘画,乌尔斯·菲舍尔的蜡像,以及亚历克斯·以色列与周英华的对谈影像等。从1966年英国波普艺术家彼得·布莱克为周英华绘制肖像起至今,周英华与超过20位当代艺术家合作。这些当代艺术家从不同角度捕捉了周英华这一位传承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人物的形象,也彰显着周英华的餐厅作为当代文化温床的显著声望。
为配合此次展览UCCA 还策划了5场公共项目活动,包括“周信芳影片《斩经堂》放映”、“南麒北马双雄会——回顾一代须生周信芳与马连良的艺术与友情”、“《轻狂岁月:巴斯奎特》暨影后讨论——艺术家与他们的‘轻狂岁月’”、“以食造艺工作坊”等。
这个英文名为“Voice for My Father”的艺术展,在中文中被命名为“麒派画家周英华”,其中差距不可谓不大。对此,周英华的看法是,“我父亲几乎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代表,他的经历几乎与历史上的一些大事件平行,例如慈禧和光绪的去世、民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等等。中文展览的名字,是我把父亲代表的中国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