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址大全 资讯 新闻
会员中心 绘画 书法
活动 访谈 大师
楹联 灯谜 篆刻
书家 大家 风采
文艺 诗词 乐韵
视频 展览 网展
H
书架
曲艺 民俗 征稿 合作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全民艺术资讯 >> 博物馆内拍照禁止使用闪光灯是否必要?
博物馆内拍照禁止使用闪光灯是否必要?
来源:成都商报  时间: 2015/3/12 11:03:58


   光,蕴含能量。而又正是这些能量,成为了文物老化的罪魁祸首之一。其中最致命的可能是光化学反应:在这些能量的作用下,文物表面的分子或者分解,或者和其他物质反应,从而失去了原本的特征。


   逛博物馆时,如果留心观察,我们有时会发现馆内竖有禁止使用闪光灯的标识。可最近,发生在国家博物馆的一起“闪光灯事件”,引发了人们对这项规定的讨论:博物馆禁用闪光灯是否必要?如有必要,为什么博物馆禁用闪光灯?


   织物、纸张最易“见光死”


   一般来讲,常见的展品中,织物、纸张类是最容易受到光线伤害的。多彩的织物依赖于各种染料。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染料本身的脆弱,也使彩色织物更加难以保存。


   教授王永礼等通过实验发现:黄色、茶色和红色丝绸在光照下容易褪色;白色丝绸光老化作用最小,光照作用对黑色、红色、茶色丝绸的丝纤维产生的破坏作用较大。发生褪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光作用使丝纤维上的染料颗粒(或丝胶、污垢颗粒等)发生变化,引起丝绸颜色变化。闪光灯光谱中的红外线的加热作用是造成白色丝绸变黄、染色丝绸褪色的主要原因,也是破坏丝纤维的罪魁祸首。


   织物常用有机染料增添色彩,而另一个彩色世界—绘画,还会用到无机颜料,比如铅白,朱砂。那么,使用无机颜料的藏品,如油画,是否能逃过闪光灯的追杀呢?



   遗憾的是,不能。比如亮黄色的绘画颜料中有一种叫做硫化镉的成分,这种成分因其着色力强、稳定以及颜色鲜亮,广受莫奈、梵高、毕加索等大师的欢迎。但是在可见光的作用下,硫化镉中的硫会被逐步氧化成硫酸根,最终使颜料被完全破坏。


   “字迹”是决定纸质文物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收藏部专家陶武亮指出,字迹中的色素成分通过有选择性地吸收白光波谱中某些波长颜色光而使本来无色的物质产生颜色。常见的色素成分包括碳黑、颜料、染料等,碳黑是色素分子中最耐久的一种。色素成分转移固定在纸张上的方式有三种:即结膜方式、吸收方式、黏附方式,其中结膜方式最耐久。


   从色素成分及其转移固定在纸张上的方式考虑,可将字迹材料按其耐久性分为三类:凡以碳黑作为色素成分,并以结膜方式转移固定在纸张上,这样的字迹是最耐久的;凡以颜料为色素成分,以结膜或吸收方式转移固定在纸张上,这样的字迹是比较耐久的;凡以染料为色素成分的字迹材料,无论其字迹色素成分以何种方式转移固定在纸张上,都属于不耐久的。染料字迹因光源中的蓝、紫光波和紫外线的照射,致使染料分子的激化而变色,并且在潮湿环境中还将加速纸张的质变过程。因此陈列纸质文物时,照度标准不宜超过50勒克斯。皮革、皮毛、羽毛也属于光敏性文物,微小的光线变化都可能对它们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木器、彩俑经不起“折腾”


   一种传播较广的说法是:普通的可见光波长在400~700纳米间,低于400纳米的紫外线能量很大,容易被物体吸收,从而使物体“变质”;而高于700纳米的红外线能量小,不易被物体吸收,很安全。闪光灯型号不一,但波长都是低于700纳米的可见光,或多或少对高分子结构的文物有破坏。


   这种说法也有一些明显的错误:第一,许多闪光灯的发射区是包括红外区,也即700纳米~1200纳米波长区域的;第二,红外光虽然能量较低,但是显著的热效应可以加速纸张、木器等纤维素丰富的藏品脱水开裂。而我国的古建筑采用了大量的木结构,很多时候木材还是主要的支撑结构,此外还有大量的竹、木、漆器类型的文物。因此,应该使用能吸收红外线的透明材料制作闪光灯的透光片。


   一些看上去并没有那么脆弱的物品也禁不起闪光灯的反复折腾,比如动植物标本、骨器等,也会在光照的条件下氧化、分解。



   秦兵马俑表面的颜料褪色问题曾引起很多关注。兵马俑使用精选粘土经造型烧制成素陶。在烧成之前表面用细泥均匀涂抹,并进行了压光处理。烧成之后,整个表面又涂一层黑褐色的胶矾水,使素陶表面滑涩相宜,吸水适度,颜料坚牢。而且在面部、手部、领口、袖口、袍边等部位涂以红、绿、蓝、黄、紫、褐、白、黑等有深浅浓淡之分的矿物颜料。颜料所用矿石为石英、辰砂、方解石、雌黄、片状褐铁矿、紫萤石、蓝铜矿、孔雀石、辰砂、褐锰等。


   早期人们认为,这些矿物颜料是光不敏感物质,色彩变化是因湿度减小引起的,所以对光照的影响没太多考虑。但上世纪末展开的实验发现,经过光照的彩俑颜色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在相同条件下,褐锰、孔雀石、铅丹的变色程度最大,铁红最小。也就是说,把这些矿物颜料列为“光不敏感物质”,并没有科学依据。


   万物生长靠太阳,因为阳光蕴含着能量。其实所有的光都是如此,也正是这些能量成为文物老化的罪魁祸首之一。其中最致命的可能是光化学反应:在这些能量的作用下,文物表面的分子或者分解,或者和其他物质反应,从而失去了原本的特征。


   在纯粹的黑暗中保管文物当然最理想,但这样就失去了文物的教育和审美意义。好的博物馆会严格控制馆内光源,既能让参观者肉眼看到重要细节,又能尽可能延长文物的寿命;但再好的控制,面对外来的闪光灯也会化为泡影。



   博物馆人士指出:首先,现在的摄影器材技术已经进步很多,普通的数码相机和手机都具备了很高的感光度和光圈范围,展柜里的光线对于拍摄一般所需的照片来说是够用的。而对于需要更高精度图片的观众来说,各种相关的高质量画册或博物馆官方网站上提供的图片,可能更能满足所需;其次,很多时候相机或手机的测光受到环境光线的限制,在展厅大部分面积相对较暗的情况下,即使展柜中的光线较强,这些机器仍然可能做出“需要闪光”的指示。但在这种情况下打开闪光拍摄出来的照片可能是过度曝光的。也就是说,在多数情况下,在博物馆中用闪光灯拍照,并非一个必要的选择。


   闪光灯一次小小的闪烁,肯定不会像实验室中的模拟条件那样苛刻,但是日积月累的伤害却足以产生水滴石穿的效果。为了历史的厚重可以千百年的传承下去,还请在拍照时关闭闪光灯,小心翼翼地欣赏那些珍贵的藏品吧!


   尽管在实验室条件下,光照对于藏品的危害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但目前直接关于闪光灯对藏品影响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结论也尚不明确。但考虑到一旦闪光灯对藏品造成损害,那么这种损害将会是不可逆的,而且闪光灯可能造成的这种额外伤害,是可以避免的,我们不应该用珍贵的藏品来冒这个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大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产品服务 诚聘英才
版权所有:大师网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4061578号-1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