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神仙的传说,千百年来,民间也供奉许多神仙。这些神仙五花八门,有爱神、婚姻之神、送子之神、保安居家之神、登科及第所祈之神、福禄寿喜之神、财神以及各行各业之神等等。这些现象不能仅用封建迷信来解释,主要是表达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求与向往。在阶级社会中,许多民众受苦受难越深,把命运寄托于神仙、寄托于来世的就越多。
汉族民间认为床神是住宅神中的重要神灵之一,同灶神、土地神那样,有公婆两位,称之床公、床婆。舟山的床神信仰十分盛行。现今的一些小岛上还在流行。这是因为人们的生活起居离不开床。
大约两三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床。自古至今,床的款式和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罗汉床、架子床、拔步床,到现在的弹簧床、金属床,每一种变化都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床文化和风俗习惯。
床神崇拜始于何时,目前还不太清楚,但起码从宋代开始已流行这种风俗。宋代诗人杨循吉的《除夜杂咏》诗中,就有“买饧迎灶帝,酌水祀床公”两句,描写当时人们在年前祭祀灶神和床神的风俗。“床公”是床神之一,另一位是“床婆”,又称“床母”,床公、床婆合称“公婆母”。
宋人曾三异的《同话录》记载,南宋翰林学士崔大雅夜晚在翰林院值班,宫中皇上突然降旨,令他马上撰写一篇《祭床婆子文》。因从来没写过这种祭文,崔大雅接旨后“惘然不知格式”。无奈,崔大雅只好连夜请左丞相周必大来商讨如何写这篇祭文。周丞相告诉他:“以前宫廷内也有过此类事情,套用祭文常式写即可,你可这样写:‘皇帝遣某人致祭于床婆子之神曰,汝司床箦,云云。’”崔大雅如释重负,赶紧依样画葫芦起草祭文。
“床公”、“床母”的原型是谁?民间普遍认为,“床公”、“床母”就是周文王夫妇。周文王是周朝的奠基者,他当周人首领达50年之久,活了97岁。《封神演义》说,文王有99个儿子,后又在燕山收养了雷震子,凑成百子之数。因此,民间视周文王夫妇“多子多福”的楷模,把他们祀为司生育的床神。
也有人认为先有“床婆子”,“床公”是后来人们为了给床婆子找搭档附加上去的。
关于“床婆子”的来源,各地的传说不同。流行的说法是,古代有一个姓郭的书生,在赴京参加考试途中遇到一位卖扇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发生了关系,但没过多久书生突然生病死亡。卖扇的姑娘怕被别人知道,于是把书生的尸体埋在自己床下。后来她产下一子,为了告慰书生的灵魂,经常用酒菜在床上祭拜书生。人们问她在床上拜何神,她说拜“床婆子”,并说这样可以使孩子快快长大。其他人纷纷仿效,从此拜“床婆子”的习俗便流传开了。
宋人杨循吉《除夜杂咏》诗云:“买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即是指此。俗传床神有男女之分,床婆贪杯,而床公好茶,所以“以酒祀床母,以茶祀床公”,这叫男茶女酒。祭床神时,置茶酒糕果于寝室,祈“终岁安寝”(除了酒和茶外,还有糕果和水果。说是糕果充饥,水果解渴,均不可少。当然,还要在床头、床后焚香,但不燃点蜡烛。这也是特别之处。)时间各地不一,有的地区在除夕接灶神后,接着祭床神;有的地区在上元日后一日,即农历正月十六祭床神。
祭床的时间,一年一度均在正月十六夜进行。因其他原因祭床的,不受时限。除正月十六外,日常行为中结婚、育儿、生病、丧葬等,都要“祭床”。在海岛,还有婴儿出生后第三天,要祭床公床婆,舟山人叫“洗床”。这一天要用两只酒杯合拢蒸糯米,米的上端要安放一粒红枣,意为婴儿“早日成长”。待蒸熟后,供在床神前,然后分送给邻居的小孩,俗称“相谅盏”。到了婴儿满月那一天,还要有亲人执祭奠床神的焚香,引婴儿到海滩去与大海结缘。结缘后,仍把床神香插在床头。此俗谓之“大海为床,蓝天作帐”。意味着婴儿长大后,下海不会呕吐,划桨不会晕船。此外,海岛人生病或丧葬时,也有一套特殊的祭床习俗。如生病,岛人以捧敲打床神,意思就是逐邪鬼出床。如丧葬,到海边去烧床单,意思为叫床神引鬼魂入海。
中国有些地区还有“安床”习俗,即在婚礼举行的前几天在洞房内安放新床;其位置要按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窗向、神位来确定,忌与桌、柜、橱相对。安床要选择吉日良辰进行。安床后,当晚要拜床母。在明、清时就有拜床母的习俗,清代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就有这方面的描写。婚礼礼拜床神,是希望新婚夫妻如胶似漆,生活幸福美满。
明代文人李渔说:“人生百年,所历之时,日居其半,夜居其半。日间所处之地,或堂或庑,或舟或车,总无一定之在。而夜间所处,则止有一床。是床也者, 乃我半生所共之物,较之结发糟糠,犹分先后者也。”人生始于床而终于床,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床上度过。一张床,承载着人的休养生息和生老病死,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于是,人们对床充满眷恋之情、崇敬之情,甚至认为床是有神灵的。在古代,床神和门神、灶神、土地神一样,也是重要的居家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