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学贯古今,融通中外
来源:雅昌艺术网 时间: 2015/4/28 14:56:59
《落花人独立》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之情;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
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在早期中国油画家中,杰出者首推徐悲鸿。在素描方面,徐悲鸿成绩卓著。他的素描既是绘画训练的习作,为他的国画和油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又是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的艺术品。其一生中,仅画人体素描就不止千幅。徐悲鸿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很深厚。他是国画创新的艺术实践者,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第一个把欧洲古典现实主义的技法融入到国画创作中,创制了富有时代感的新国画。以人们熟知的画家的马画为例,从这类作品中既能欣赏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笔墨之美,又能观察到物象局部的体面造型和光影明暗。
徐悲鸿凭藉着他的天才智慧、坚毅的精神和毕生的努力,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少有的能够全面掌握东西方绘画技法的艺术大师。
《落花人独立》为徐悲鸿人物的典型风格,仕女执扇迎风独立,若有所思。面部表情自然,好似在思念心中的爱人。悲鸿通过对仕女的描写借以说明心向光明的迫切心情。徐悲鸿的人物画创作,前期主要表现在肖象画和历史,神话题材方面,后期则转向了现实题材。他的肖象画为人物画巨构创造了很好的前提:从画种说,徐悲鸿的人物画又表现在素描,国画,油画三个方面。他的国画人物画表现传神,手法简朴,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在吸收西方绘画技巧上也有显著的成就。素描、国画、油画在徐悲鸿的艺术生活中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三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构成了他创作的特色。徐悲鸿从青少年时候起就从他父亲(一位出色的民间老画家)徐达章那里得到了传统人物画的很好的训练。他九岁学画,十七岁就具有了相当的写生能力,那时画的一幅《存照》,画着一个戴红缨帽,穿马蹄袖清装礼服的人物造象,显示了他的国画人物画的才能。
《神骏》
《神骏》纸本镜心为一张悲鸿的以马为题材的作品。神马昂首,迎风长嘶,象征作者抗战的心情。本幅著录于新加坡出版的美术图册《徐悲鸿作品集》。徐悲鸿爱马入骨,并常常因此惠及他人。有一次,他在成都坐马车,马车夫是一位和善而爱马的老人,马养得好,驾驭的栗色牝马很通人性。只要一举起鞭子,便扬起好看的蹄子,欢快地向前奔驰。徐悲鸿喜欢如此待马的人,下车后,便从手提包里取出一幅折叠起来的奔马图,对马车夫说:“这个给你。”忙着给马预备水和饲料的马车夫,一见那幅画,一双迷惑的眼睛望着徐悲鸿,仿佛没听懂他的话似的。廖静文从旁解释说:“这画是送给你的。”马车夫混浊的眼睛陡然亮起来,眼角潮湿了,挂起了一滴泪珠,一边双手接画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我碰到好人了。今天一早,我看见一只喜鹊飞到窗子上,我就想,兴许有啥子喜事要来。真应验啦。”
徐悲鸿因爱马而画马,因画马而识人。著名画家齐白石,便得了徐悲鸿的相识之力。1929年,徐悲鸿受聘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为复兴中国艺术,他冲破思想的樊篱,大胆提出革新主张,惟才是用,力荐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这时的齐白石已六十有六,在反对派的鼓噪声中,徐悲鸿大声疾呼:齐白石的画“致广大,尽精微”,“妙造天然”。他对学生说:“齐白石可以和历史上任何丹青妙手媲美,他不仅可以做你们的老师,也可以做我的老师。”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大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