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与法国妻子及其女儿
今年4月9日,中国美术学院建院87周年纪念日之际,该校举办了一个荟萃全院精英参与的主题创作活动——“世纪风眠”生平展。趁此机会,本报“寻访梅州籍大学校长”采访组首次走进杭州、走进中国美院,开启了一次致敬大师之旅,向读者讲述这位百年巨匠的人生故事。
凤鸣初啼:
26岁成为最年轻大学校长
1926年初,已经在欧洲留学七年的林风眠,带着他的法国新夫人爱丽斯·华丹回到国内。彼时,由蔡元培先生力荐,是年3月5日,26岁的林风眠正式出任北平艺专校长,由此他成为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年轻的艺术院校掌门人。
那时的林风眠影响远不如徐悲鸿、刘海粟等人,校方也在学生中间做了一次民意投票,但林风眠票数最高,原因是先于他回国的几位留法同学已多次在报刊上推介了他。
按照林风眠的愿景规划,未来的国立艺专将是东方的巴黎美院,他要按照欧洲美术学院的建制和教学体系,把这所学校建成国际一流的艺术殿堂。他要一心一意贯彻蔡元培的文化战略意图:以美育代宗教,让美育在国民中间普及,使中国人成为在艺术上有高深修养的一个民族,来消解中国由于没有宗教而带来的世俗气、市井气、市侩气。
正是怀着满腔的报国志,林风眠到校后,不但立即着手重建教学班子,还增建音乐、戏剧、雕塑系,而他本人则兼教务长和西画系主任。就任校长不久的他发表了《谈东西艺术之前途》,正式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力图在复兴东方艺术和调和中西艺术之间寻求新路。作为具体措施之一,林风眠不仅特邀当时被人讥为“乡巴佬”的齐白石来校执教,还从法国聘来克罗多教授西画。他希望齐白石的民间传统形式和克罗多的新印象主义画风,给中国的绘画教育注入新鲜血液;还延揽了新文化运动的作家如周作人、谢冰心、郁达夫为艺专教文学。林风眠做的不是简单的艺术教育,而是艺术革命。他要建设有个性、有独立创意、不再守旧的艺术学院,他要开创中国的现代艺术。
然而由于坚守传统的保守势力与留日、留欧的革新势力的斗争异常激烈,北平艺专历任校长多以辞职告终。就在1927年那个政局风云变幻极不寻常之年,由林风眠发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艺术运动——“北京艺术大会”,由于提出了“艺术不能离开民间和民众,不能由贵族的少数独享,而是由全民的各阶级共享”这样的激进诉求而被当局所不容,时任教育总长刘哲严词责备林风眠“学生中有左派人士之赤化,教学中有人体模特儿之腐化”,并称他为“赤化校长”。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林风眠于1927年7月23日被迫辞去校长之职黯然南下,再次应已转任南京国民政府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
林风眠(中)、林文铮(右)和李金发(左)
聚贤纳才:
杭州艺专的梅州元素
由林风眠在北平发起的艺术运动戛然而止,辞职南下的他又一次被蔡元培推上了历史舞台。
在1928年4月8日举行的开学典礼上,亲自到场祝贺的蔡元培不但发表了演讲,还在当晚退掉了豪华饭店的贵宾间,执意住在林风眠简陋的宿舍里。他此举的用意是想表明,他是多么器重这个不满28岁的艺术家,把他当做新艺术运动的旗手。作为首任校长的林风眠,又一次成为了贯彻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力行者。他提出的办学口号是“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
执掌杭州艺专十年,在林风眠的引领下,林文铮、李金发、吴大羽、刘开渠、潘天寿、李苦禅、克罗多等一大批中外艺术精英追随而至。这些青年知识精英,他们经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又是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学说的虔诚追随者,可尽情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倾情投入工作。
今天的中国美院校本部,坐落在杭州南山路218号,与象山、张江形成三大校区。记者看到,除了对游客免费开放的位于西子湖畔灵隐路的林风眠故居陈列馆,有关林风眠的生平画作以及塑像,目前都安放在学院的美术展馆。
而我们注意到,彼时的杭州艺专,从林文铮、李金发、李树华、李超士教授,再到陈铁耕、陈卓坤、黄心维、张立观这些学生,这里曾经集纳过太多的“梅州元素”。
林文铮,是林风眠的梅县同宗和梅州中学及至留法的同学。记者向梅县区博物馆朱迪光馆长了解到,他们在梅州中学期间,不但因为志趣相投而组建探骊诗社,而且由小学到留法整个求学生涯,他们两人都曾得到过毛里求斯林氏宗族的公尝资助。
作为教务长兼西洋美术史教授的林文铮,在杭州成为了林风眠最为得力的助手。中国美术学院杨桦林教授介绍说,蔡元培设置两人在一起办学的理由是:林风眠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林文铮善外交且有组织能力;林风眠是个有实践的著名画家,林文铮是一位美术理论家,这对铮友合作可得互补。“两个人既是同学又是同事,所以这十年当中二人是珠联璧合。”
尽管“二林”在文革后各自飘零再未谋面,但据上海美协的黄可记述,林风眠晚年还常常哼唱由林文铮作词、李树华谱曲的校歌:“艺校健儿,齐挥毫横扫!要把亚东艺坛重造,要把艺光遍地耀……”故就一生知交而言,林文铮这位蔡元培先生的女婿,实在是林风眠生命中继蔡元培之后最为重要的第二人!
此外还有“梅县三李”:李金发、李树华(又名树化)和李超士。创校之初,李金发即被林风眠延聘为雕刻教授。李树华是音乐教育家,亦曾在北平艺专任教,后追随林风眠南下任音乐系主任兼教授。据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肖峰先生回忆,1979年林风眠自香港重返巴黎美院办个展,正是由其时供职于里昂中法大学的李树华的女儿李尘生居中协助。
一同南下的还有李超士,他祖籍杭州,少年时随兄旅居梅县,1912年赴法勤工俭学,是我国最早留欧学习西洋绘画的学生。他任杭州艺专西画系教授长达21年,并在抗战学校西迁重庆时一度担任代理校长。上述“三李”和“二林”五人,既是同乡又是校友,彼时机缘巧合能在同一所高等艺术学院任教,真可谓意气风发,别有一番情趣。
在林风眠的梅州籍学生中,较为有名的是来自兴宁的陈铁耕和陈卓坤。尽管他们后来都完全倒向鲁迅领导下的左联,但也曾经是林风眠继续在杭州推行“艺术运动”教育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林风眠支持下的“西湖一八艺社”的两大干将。
《痛苦》
落寞踽行:
他留给世界最后的背影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上海沦陷,杭州危急。日军侵华不仅改写了中国的现代史,同时改变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也碾碎了林风眠用艺术运动改造社会的理想。在他带领杭州艺专两百多名师生一路颠沛流离的西迁途中,历经家国离乱、理念歧合、并校分校纷争的林风眠心力交瘁,于1938年6月选择离校离职,再一次告别了美术教育,走向了踽踽独行的个人实践的探索之路。
在执掌北京、杭州两校的十多年中,林风眠投入的最大精力是美术教育和艺术运动,个人创作置于其次。他早期的创作有浓厚的救世倾向,那时代表性作品如《民间》(1926)《人道》(1927)《人类的痛苦》(1929)等莫不如是。但自1931年1月发生“蒋介石观画”事件后,林风眠开始有意识远离党争政治,作画内容也逐渐离开了当下现实,从“救世”转向了“避世”。
1978年后林风眠定居香港。经历跌宕起伏的早年失母、青年丧妻,到中壮年被冷落和晚年坐牢等命运遭际,他终于安心地走向了艺术的纯粹,在香港这座散发着欧洲之风的中国城市里,完成了自己“调和中西艺术”的绝唱。林风眠穷其一生对于绘画观念的重视,已足以使其创作在整个20世纪具有渡世金针的作用,从而成为我国标领时会、开资后学的一代宗师。
1991年8月12日,林风眠因心脏病、肺炎并发症,病逝于香港。临终前,他取笔留下遗言“我要回家”。但,没有人知道他的家——究竟是指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