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址大全 资讯 新闻
会员中心 绘画 书法
活动 访谈 大师
楹联 灯谜 篆刻
书家 大家 风采
文艺 诗词 乐韵
视频 展览 网展
H
书架
曲艺 民俗 征稿 合作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文化资讯 >> 隆冬腊月下,古代是如何取暖的?
隆冬腊月下,古代是如何取暖的?
来源:文化中国-中国网  时间: 2015/7/25 9:20:06


    现代人的取暖方式各种各样。那么,在没有电热没有空调没有集中供暖的古代,人们除了烧柴取暖还有哪些取暖办法呢?

    汉代“温调殿”靠什么保温?

    墙壁“以椒为泥涂室”做保温材料

    在古代,冬天并没有现代“集中供暖”的说法,但这并不等于没有暖气。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这一名词与现代的“空调房”。倒颇相似。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

    温调房又称“温室”,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三辅黄图》中则称为“温室殿”。

    西汉皇宫是在秦朝残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先后建有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等大型宫殿。其中的长乐宫、未央宫均设有温调殿。长乐宫原为朝廷“办公大楼”和汉高祖刘邦的“总统套房”所在,汉惠帝以后改为太后居所。长乐宫除建有冬天可升温的“温调殿”外,还建有可降温的“清凉殿”,供夏天使用。

    因为长乐宫为太后所居,汉惠帝便把朝廷“办公大楼”和自己与皇后、嫔妃所居的“总统套房”,均改在未央宫。未央宫起初并没暖气,在汉武帝当皇帝后,才在未央宫内建设温调殿。温调殿又称“暖殿”,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温调殿是用于接待北来宾客。

    据考,温调房还是汉代皇室藏书之所。也许那时人们就知道,恒温不仅能给读者带来舒适的阅读环境,提高阅读效率,还能延长图书寿命,利于长期保存。

    温调殿内部设施如何,使用何种防寒保温材料,现已无从知晓。但从野史杂记上可以发现一些奥秘。《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由此可知当时已将花椒视为一种特殊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

    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翡翠火齐,络以美玉”,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

    秦代宫妃浴室靠什么提升室温?

    “咸阳一号”秦王宫室遗址发现三处壁炉

    古代这些可升温的“温调殿”是利用什么原理提高房间温度的?从考古发现来看,主要是通过火源传递热量,加热空气。早期是“地上升温”模式,后来是“火地取暖”模式。

    “地上升温”模式是置火源于房间,直接加热空气,比较高级的是设置壁炉。1974年在秦都城“咸阳一号建筑”遗址上就曾发现了这种取暖设施。



    在“地上升温”模式基础上,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火地取暖”模式:在室内地面下面事先用砖石砌好循环烟道,炭火的热烟流沿着主烟道、支烟道分流到各个烟室、地面,提高整个建筑各个房间的温度。

    火地取暖能使地面受热均匀、温和,温度升高也快。由于火坑、排烟道均在室外,既避免烧烟火污染室内空气,又能防止煤气中毒,既安全、卫生,又经济、实用。

    “火地取暖”并不是明清人的发明,早在魏晋时代已出现。在当时的东北地区已有“火炕取暖”的记录,火地取暖原理便取自火炕取暖。从北京故宫到沈阳故宫,明清皇家都在使用。这两处故宫,当年建的烧火坑、烟囱等现在都还能看到。

    古代靠什么燃料供暖?

    唐代皇室从“西凉国”进口“瑞炭”

    现代城市冬天取暖常用的能源是电能、煤气等,在古代肯定是没有这些的,常用的能源是木柴、煤炭等原始燃料。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煤炭,并利用煤炭生火做饭、取暖的国家。古代有条件人家多使用人工烧成的木炭取暖,贵族之家用木炭取暖时,还会有许多讲究。唐玄宗李隆基的宰相、宠妃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家,冬天取暖用的炭便非同一般,系用蜂蜜将炭屑捏塑成双凤形,烧炉时用精贵的白檀木铺在炉底,一尘不染。

    但是,杨宰相家的取暖方式虽然奢侈,尚未到糜烂的地步。要说糜烂当属采美女身体热源。

    与诗人杜甫生于同时代的岐王李范,每到冬天冻手时他不去烤火,而是叫来年轻美貌的妓女,把手伸进她的怀里贴身取暖,美其名曰“香肌暖手”。申王李撝则发明“妓围取暖”法:“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际,使宫妓密围于坐侧以御寒气。”

    岐王、申王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兄弟,他们这种把女人当取暖器的行为,或许是受到当朝皇帝行为的影响。有一年冬天正是大寒时节,李隆基找李白到其便殿撰诏诰,但笔冻起来写不了,李隆基一下子喊来自己后宫十个嫔妃侍候李白左右,叫每人用香嘴呼热气将毛笔解冻,称为“美人呵笔”。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大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法律声明 产品服务 诚聘英才
版权所有:大师网 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4061578号-1
Copyright 2011 Enterprise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