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莲瓣纹洗
莲花纹饰是我国装饰纹样史中出现较早的植物纹饰之一,在中国传统纹饰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了长久的延续性。人们不断赋予莲花以各种象征力量,莲花纹饰也因其象征意义而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2013秋季拍卖会上的蓝釉莲瓣纹执壶
莲瓣纹是古代陶瓷最为流行的花纹装饰,始于春秋,盛于南北朝至宋,流行于整个封建时代。春秋战国多用立体莲瓣作壶盖上的装饰。魏晋至隋代,莲瓣纹常用堆塑手法装饰在器物腹部,有的分几层装饰在器物的颈、腹、足各个部位,使器物显得繁缛华丽。也有用刻划和模印手法制作的。
在唐宋时,刻划和模印是莲瓣纹装饰的主要手法。尤其是定窑、耀州窑的佛教用品净瓶,器身刻有多层莲瓣纹,刀法犀利,匀净利落。元代以后,莲瓣纹不再作为器物的主体纹饰,多作为口沿、肩颈、腹部和底足的辅助花纹出现,装饰技法改为绘画。
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纹龙首净瓶
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纹龙首净瓶的高60.5厘米,口径2厘米,腹径19.1厘米,足径10.1厘米。小口,细颈,颈中部凸起有沿,上部看上去如同倒置的漏斗,下半部呈竹节形。肩及上腹饱满,下腹瘦长。肩部安龙首形流,龙首高昂,张口露齿,二目圆睁。1969年河北定县净众院塔基出土。现藏定州市博物馆。
胎质白腻,釉色乳白微泛灰,稍有垂浆釉痕,足底无釉。采用堆贴、刻花和划花技法,瓶上颈划覆仰莲瓣纹,以双弦纹隔开,相轮形圆盘,鼓面饰覆莲纹两层,下颈饰弦纹,肩部刻覆莲纹三层,上腹部刻缠枝花纹,枝叶蔓卷,下腹刻仰莲纹四层。纹饰富丽华贵。
小口长颈,颈中部附一相轮状圆盘,溜肩鼓腹,下腹修长,卧足稍撇。瓶颈上半部分及肩、下腹刻多层凸起的莲瓣纹。
器身一侧塑龙首流,头高昂,颈粗短,前额突耸,双角并合后折上扬,怒目,侧耳,上颌启扬,露门牙和舌尖,下颌短饰一撮龙须,造型巍峨挺拔。
定窑产品以中小型器物为主,大器十分少见。形体高大,造型精美,装饰华丽,实为难得的珍品。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
鸳鸯莲瓣纹金碗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5.5 厘米,口径13.5厘米。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碗在唐代金银器中的数量很大,形制变化也颇多。主要有折腹碗、弧腹碗、多曲碗、带盖碗。大多数为银质,金碗很少,最有名的当数这两件鸳鸯莲瓣纹金碗。在唐代,金碗有时还被用作酒器,如与鸳鸯莲瓣纹金碗同时出土的舞马衔杯纹皮囊式银壶上,舞马口衔之酒杯,就与金碗的形状相同。文献中也有唐代用金碗盛酒的记载。有学者认为应把鸳鸯莲瓣纹金碗看作饮酒之器。
金银器皿壁面捶揲出凸凹起伏的多瓣装饰,最早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希腊罗马,后来的西亚和中亚的金银器制作继承了这一风格。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捶揲技术非常成熟的粟特银器中,就大量使用凸鼓的多瓣纹作为装饰。初期是瓣数较多水滴形的分瓣,后来又演变出桃形的分瓣。
唐代,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交往的密切,大量工艺精良的西方金银器的传入,尤其是许多粟特金银工匠进入内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金银加工工艺的发展。中国金银器皿上也接受了这种凸凹多瓣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