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字艺术,它兼具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根植于潮汕文化沃土中的潮汕灯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中华灯谜百花园中一枝别具风姿的奇葩。灯谜艺术在潮汕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历来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潮汕地区何时始有灯谜,目前尚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可以溯源。但按照常理,潮汕灯谜的起源不外乎两种可能:一是在潮汕本土族群早期事物谜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演化,逐步发展为灯谜;二是潮汕灯谜并非由潮汕本土族群早期事物谜演化而来,而是自中原地区传入的。从潮汕灯谜活动延续下来的击鼓鸣锣开猜这一中原古风来看,基本可以断定潮汕灯谜是由中原地区传入的,而且传入的时间应该不会晚于唐代,至迟不会晚于宋代。
文义谜(即灯谜)在南北朝之前就已经出现,至唐代后较为成熟,到了宋代更是得到空前普及。唐宋时期谜风甚盛,李白、杜牧、皮日休、王安石、苏轼、佛印等都是有名的灯谜高手。而唐宋时期从中原地区来潮汕的官员文士甚多,如韩愈、李德裕、苏轼、王十朋、杨万里、文天祥等等。据此推断,潮汕灯谜极有可能是唐宋时期来潮汕的众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官员文士中的某些人介绍来的。
中原地区的灯谜传入潮汕后,一方面受到潮汕独特的区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区域的灯谜艺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据谜界前辈口头相传,清光绪初年,曾国藩之孙曾继渠来潮州任惠潮嘉兵备道,见潮人灯谜多系土音扣合,令他一头雾水,于是向潮人推介以官音扣合的中原谜法。这种用中原谜法创制的灯谜,在当时被称为“外江谜”,也称“正宗谜”。“外江谜”为当时潮汕谜界所接受,很快得到推广,对潮汕谜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后,潮汕灯谜逐渐汇入中华灯谜艺术发展的主流。
在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潮汕文化氛围中,潮汕灯谜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发酵涵育,至清末开始出现繁荣局面,并在以后的岁月中保持了总体上的上升势头。清末以来,潮籍谜家及其作品,在中华谜坛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潮汕谜坛更是备受海内外谜界瞩目。今日,潮汕灯谜在中华谜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少潮籍谜家(包括一些未必为本地人所知的谜家)在海内外谜界享有相当的知名度。
潮汕灯谜虽然汇入了中华灯谜艺术发展的主流,但它一直保持着的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显示出它独有的魅力。本文分六个方面来阐述潮汕灯谜的主要特色。
一、击鼓导猜,中原古风
潮汕文化有较明显的古代中原文化的印记,如潮语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 潮剧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潮州功夫茶被称为“中国茶道活化石”等。潮汕灯谜艺术同样有着古代中原文化的印记。南宋地方志《都城记胜》记载说:“商谜,旧用鼓板吹《贺圣朝》。”描写南宋都城临安市情风物的《梦梁录》书中也谓“商谜者,先用鼓儿贺之”。灯谜在宋代进入大发展时期,北宋都城开封、南宋都城临安的制谜和猜谜之风都非常盛行。古代中原地区开猜时击鼓奏乐的风气,时至今日只有辽宁沈阳和广东潮汕在沿袭着。
潮汕灯谜活动惯有的模式,是以三通鼓表示活动开始,最后也以三通鼓表示活动结束。猜谜者报猜,须根据谜笺逐项读出谜号、谜面、谜目,每读一句,主持人应以一声鼓点。读完谜笺后,紧接着报谜底。如果猜对,主持人会应以二声鼓点;如果不全对,主持人就会敲边鼓,以轻而急的几声鼓点提示猜者继续思索;如果完全不对,主持人则息鼓示意终止报猜。猜对的话,还要释谜,说明何以猜出此谜底,解释正确后主持人报以响亮的三通鼓(有时还加上一声锣),然后送上谜笺和谜赏(奖品),一则灯谜的报射过程至此结束。
随着扩音设备的逐步普及,潮汕不少地方出现了“传谜”形式。其做法是:另设一主持人,手持话筒,报猜者每报一句,主持人便像鹦鹉学舌一样将其话语重复一遍,并通过扩音设备传开去。此主持人起了“传声筒”的作用,使更多猜众能听清楚报猜的过程。这种“传谜”的形式,特别适合在开阔场地举办的灯谜活动。
击鼓导猜的优点是现场气氛热烈,咚咚的鼓声很能吸引群众。而其中的释谜环节,则能帮助初接触灯谜的旁观者领悟灯谜的门道。潮汕的很多灯谜高手,最初都是在谜台下听人猜谜而积累了猜谜的经验。潮汕灯谜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击鼓导猜这一活动形式。
这种击鼓敲锣大事渲染的谜风,以民国时期饶平县黄冈城最为浓烈。上世纪三十年代,古城黄冈流行一种名为“状元标”的灯谜开猜方式——
开猜时,谜台前插一面红缎镶黄边的锦旗,右上角绣有“钦点”二个金字,中间写有“状元及第”四个大字。另用写有“紫泥封”字样的大红信封一个,内装谜笺一张并注明谜底,信封封口后也悬挂于台前,下边挂一串鞭炮。如果猜谜者猜中与信封内谜笺相同的谜作时,便称之为中“状元标”,这时台上锣鼓齐响,鞭炮点燃,同时为猜中者捧上备好的“四色”(四样礼物),最后拔起状元标,一并送与中标者。有时候,还由锣鼓彩旗队将“四色”和“状元标”送至猜中者家中,一路上敲锣、打鼓、鸣炮,中标者的亲邻好友也引以为荣并大放鞭炮迎接,其场面如同中了状元一样热烈喜庆。而按事先的约定,中标者依例须准备下一次灯谜活动,如是而使“状元标”得以在整个黄冈城的谜台上反复使用。
黄冈城的“状元标”,在1940年的一次谜会上被一位叫许乃广的谜友所中后,不久被带到越南河内。许乃广在河内设谜台开猜,“状元标”又被一位旅泰华侨所中并带走,此后便不知下落。
诚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潮汕灯谜的活动形式除了击鼓导猜外,还有展猜、函猜、网络猜射等多种活动形式。
二、南宗风格,典雅精巧
中华灯谜艺术自民国初期便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流派——北派和南宗。北派的主要特点是谜面自撰的较多,面句带诗意,注重叶韵,扣合上讲究字字紧扣,其中尤以“独脚虎”(以七言句为面的灯谜)最具代表性。而南宗的主要特点则是喜欢摘引成句为面,拢合大意扣合谜底,典雅浑成而又不失工巧。总体而言,潮汕灯谜属于南宗风格。
尽管以方言俚语等为题材的作品在潮汕灯谜中占有一定比例,但从发展历程看,潮汕灯谜还是以书面语言居多,典雅、浑成、精巧是潮汕灯谜的主要特点。潮汕著名谜家谢会心(1873—1943)在其力作《辍耕谈虎录》(1933年面世)中指出:“制谜一要典雅,二要浑成,三要精巧。”这一创作主张,道出了潮汕灯谜所追求的风格。
(一)典雅
灯谜的典雅风格,是指谜面有根底、有内涵,措辞有典据,语言、意境高雅不浅俗。潮汕灯谜作品中以古代诗词、古文名篇句子为面的甚多,显得古朴典雅。即使自撰面句,也往往用词考究,追求典雅风格。尤其是潮汕前代谜人,他们大多富于学养,其谜作古朴庄重、优雅不俗。纵然以方言俚语为底材,潮汕谜人也常常会配上一个典雅的谜面。
谜例1:
愿效沙场,裹尸马革(《西厢记》一句)将欲从军死
作者:谢会心
谜面语本《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这是伏波将军马援说的话。面句意思是说,愿为国家英勇战死于沙场,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据此会意扣合谜底。
谜例2:
“北土非吾愿”(《愚公移山》一句)冀之南
作者:林璧
谜面诗句出自唐·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面句直接的意思是说不冀望到北方去,反向会意即为“冀之南”。
(二)浑成
很多潮汕谜人制谜,在第一时间总是考虑是否有现成句子可用作谜面,这几乎成了制谜的一种思维习惯。因为潮汕谜人喜用诗词、古文名篇等的现成句子为谜面,故谜作少雕凿痕迹,多天然之趣,谜面与谜底浑然一体,凸显浑成风格。此类作品,用得最多的是会意手法,一般是拢合谜面大意扣合谜底。
谜例1:
“枝间时见子初成”(国名一)刚果
作者:庄容川
谜面出自宋·朱熹《题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面句犹言刚刚生成果实,拢意扣“刚果”。
谜例2:
“曹操抹书间韩遂”(国名一)巴拿马
作者:吴楚鸿
谜面是《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回目中的一句。据《三国演义》可知,“曹操抹书”的用意是要离间韩遂和马超,以达到战胜马超的目的。谜底在此别解为“巴望拿下马超”以照应谜面。
(三)精巧
潮汕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潮汕人精耕细作的传统,赋予了潮汕传统文化以精细特色。可以说,“玩精细”是潮汕人的强项,潮菜、潮绣等就是以精细出名的。“种田如绣花”的潮汕人,玩起灯谜这种微型文学来,自然是得心应手,甚至于可以将之推向极致。不少潮汕谜作经过了谜人的细心琢磨,显得精致工巧,极见匠心。
谜例1:
六出倒卷上花梢(字一)蒂
作者:郑百川
“六”,明示取“六”。“出倒卷”,提示将“出”字倒转过来。“花梢”是指花枝的末端,故“上花梢”是示意取“花”字末端的“艹”作为底字的上部。
谜例2:
垄上垂柳添新露(河北地名一)龙州
作者:张耀贤
“垄上”,提示取“垄”字上头的“龙”。“垂柳”,指垂下的柳丝,象形为“川”。“添新露”,暗示在“川”字中加入几个点(露水是点状)。
三、本土谜材,“潮味”浓郁
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它的音韵独特,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潮汕历代谜人注意从本地语言中汲取营养,挖掘具有乡土特色的谜材,以潮汕方言俚语、潮汕土音、潮州话拼音以及潮汕风土人情的有关名词入谜。这些特色谜材,或为面,或为底,显示出浓郁的“潮味”,深受潮汕群众喜爱。
(一)以潮汕方言俚语入谜的作品
由于潮汕方言俚语甚多,为缩小猜射范围,潮汕老一辈谜人作出约定:谜目标示“俗语”的不少于四字,标“口头语”的为三字句,标“口语”的为二字句。这一约定相沿至今,为潮汕后代谜人所遵循。
谜例1:
“日出鸡卵影”(三国人字一)孔明
作者:吴国伟
潮汕有句俗语,叫“日出鸡卵影,落雨摆钵仔”,其大意是说,在破旧的屋子里,晴天时日光会通过屋顶破洞照入屋内,在地上形成像鸡卵(蛋)一样的圆形光圈,而下雨时雨水通过屋顶破洞滴落地上,屋内必须摆钵子盛雨水。此谜截取这一俗语半句为面。猜射时,面句理解为“屋顶洞孔透着光亮”,拢意扣“孔明”。
谜例2:
梁山英雄,几个王孙(俗语一)是三是二
作者:吴楚鸿
“王孙”,王的子孙,泛指贵族子弟。面句本来意思是说,梁山泊诸多草莽英雄中,有几个是贵族出身?猜射时,面句作如是别解:梁山泊的英雄好汉中,有几个姓王、几个姓孙?据《水浒传》可知,梁山泊好汉中姓孙的有孙立、孙新、孙二娘三人,姓王的有王英、王定六二人,据此会意即为谜底“是三是二”。
谜例3:
“汉皇重色思倾国”(口头语一)上等雅
作者:罗海金
谜面是唐·白居易《长恨歌》中诗句,意谓唐玄宗喜爱女色,希望得到倾国倾城的美女。面句可理解为“皇上在等待佳丽”,拢意扣“上等雅”。
谜例4:
坚决反对(口语一)硬否
作者:郑树伟
面句意谓强硬地予以否定,拢意即为“硬否”。
(二)以潮汕土音入谜的作品
用本地特色谜材创作的灯谜,最具“潮味”的要算潮汕土音谜。所谓潮汕土音谜,是指借助潮汕方言音对谜底进行别读,使之生发新义而扣合谜面的灯谜作品。潮汕土音谜为潮汕前代谜家所创,因其通俗诙谐,妙趣横生,很能调动谜台气氛,故问世以来大为流行。这类谜作的谜底中的某些音,有的是潮汕方言中的僻字,有的是无字可写的土音,所以刊登出来时往往用同音字替代。潮汕土音谜一般在谜笺上加注“土音”,提示以潮汕土音入扣。
谜例1:
苦战廿四小时(用物一·土音)洗衫枋
作者:吴学云
潮汕方言中的“洗”(土音),有“战斗”、“打架”之意。“衫枋”谐音“三班”,用以扣合“二十四小时”。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汕头吴学云先生在澄海谜艺交流会上挂出的一则土音谜,在当时潮汕谜界产生很大影响,一时效尤者众。
迷例2:
狂飙卷起黄埃滚(饲料一·土音)番葛藤
作者:余昌钊
谜底“番葛藤”,在此借用潮汕方言音谐读为“风刮尘”。“狂飙卷起”会意为“风刮”。“黄埃”意即“尘土”,扣“尘”。
(三)以潮州话拼音入谜的作品
潮州话有自成体系的拼音系统,它跟中国其他地区的方言一样,每一个音节由声母及韵母组成。潮州话的声母及韵母皆可用汉字标示,这样一来,声母、韵母连同拼切出来的字,就可以组成一“短句”,因而为潮汕谜人创作灯谜提供了丰富底材。
谜例1:
万般愁绪抛东海(潮音拼字)多忧丢
作者:张哲源
谜底“多忧丢”本由声母、韵母及其拼切出来的字组成,并非表意句子,但在谜中被赋予实义,即被别解为“许多忧愁丢掉了”。
谜例2:
万籁俱寂(潮音拼字)多音沉
作者:张红雄
“万籁”,指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谜底“多音沉”,在此别解为“多种声音沉寂了”。
也有一些潮汕谜人,不受《潮州话拼音方案》所收录的声母、韵母限制,而是根据灯谜制作的需要,自择声母、韵母入谜。例如:
黄色小说(潮音拼字)书肮脏
“黄色小说”可理解为“肮脏的书籍”,会意即为“书肮脏”。按《潮州话拼音方案》,“脏”字应该拼读为“之安脏”,而不是“书肮脏”。这类自由拼读的潮音拼字谜,目前为数不少,是否应该按《潮州话拼音方案》予以规范,笔者认为确有探讨的必要。
(四)以其它潮汕特色谜材创作的作品
因为灯谜的主要活动阵地在民间,故以潮汕地名、物产、风俗名词、历史人物等入谜,能给猜众带来一种亲切感,激发他们猜射的兴趣。潮汕历代谜人以这些特色谜材创作的作品甚多,且不乏佳作。
谜例1:
风卷江柳马尾乱(潮安乡名一)枫洋
作者:郑百川
“风卷”明示取“风”,“江”借代“水”,“柳”借代“木”。十二生肖中,马的后面是羊,故“马尾”是提示取“羊”。“乱”则是暗示将上述字素杂合起来,遂得谜底“枫洋”。
谜例2:
身系万元巨款(海产品带量)带子一粒
作者:吴锦斌
潮汕民间俗称万元为“粒子”(“子”在此的潮州话读音为“止”)。面句意谓身上带着一万元,会意即为“带子一粒”。带子,潮汕人对鲜贝的叫法。
谜例3:
“零落成泥辗作尘”(潮汕民俗名词二)谢土、上香
作者:林庆发
谜面是陆游《卜算子·咏梅》词中句。两个谜底连读,并理解为“凋谢于泥土上的香花”。
谜例4:
白浪滔天(潮汕历史人物一)陈涌波
作者:吴力
“白”可别解为“道白”,而“陈”则可别解为“陈述”,故以“白”扣“陈”。“浪滔天”会意为“涌波”。陈涌波,清末饶平黄冈丁未革命领导人之一。
四、特色谜种,多姿多彩
潮汕谜界对中华灯谜艺术发展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若干谜种的创造或改进上。潮州赋体谜、揭阳诗钟谜与福州双谜、苏州新赋谜被誉为“中华谜坛四大特色谜种”。潮州韵谜、普宁大谜也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虽然这些谜种目前新作不多,但作为潮汕灯谜爱好者,了解一下是必要的。
(一)潮州赋体谜
所谓赋体谜,是指借用赋这一文学体裁的表现形式,以“铺陈其事”为主要语言特色,并运用比喻、拟人(或拟物)等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的形态、特性、功用等的刻画描述以隐射事物的一种灯谜体裁。赋体谜是中华灯谜的古老谜种。潮汕谜人在古代赋体谜的基础上,融合民间谜语和灯谜的特点,特别是运用会意、别解、谐音等多种灯谜手法,创造了潮州赋体谜这一地方特色谜种。当然,赋体谜并非潮汕地区独有,但潮州赋体谜在全国最具特色,表现手法也最为多样化。
潮州赋体谜以四句居多,讲究押韵,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潮州赋体谜的创作上,基本形成了一种模式,即首句运用会意、谐音、借代、象形等法门完整扣合谜底(此谓“叫响谜底”),后三句从不同侧面对隐射的事物进行刻画描述。
谜例1:
追求琴艺恋情深,弄竹挑丝身手频。白雪阳春胡乱鼓,叮当虽响不成音
(猜人事一)弹被棉
作者:佚名
谜面四句话表面说的是弹琴,但都有双关语义,其实质是在刻画、描述“弹被棉” (潮语中“棉”与“迷”音同)这一劳动情景。首句犹言为学会弹琴而被其迷住,会意而为“弹被迷”,这是“叫响谜底”。次句描写弹被棉的动作,活龙活现,十分逼真。后两句则指出弹被棉不同于弹奏乐曲,其发出的声音零乱,不成旋律。
谜例2:
说起莲香不上器,自甘堕落侍床笫。虽有一副好外貌,行为肮脏人唾弃
(卫生用物一)痰壶
作者:佚名
谜面表面是讲一个名叫莲香的女人的不端行为,实则是对痰壶的形态、功用等的描述。首句“叫响谜底”——“说起”意为“谈”,“谈”与“痰”同音;“莲香”则是《聊斋志异·莲香》中一个鬼狐的名字,“狐”谐音为“壶”;“不上器”,本指为人品位低下,在此暗示痰壶是一种低贱的器皿。次句表面说这个女人自愿出卖肉体(“笫”,竹编的床席;“床笫”,床铺,指夫妇间的私事),在此暗示痰壶置于床铺下边供人们使用。后两句谓莲香虽然外貌俊俏,但其不端行为受到人们的谴责,而实际上是指出痰壶虽然外观好看,但其用途是供人吐痰。
从这些谜例可以看出,潮州赋体谜综合运用了灯谜和民间谜语的创作手法,同时体现了赋这一文学体裁固有的“铺陈其事”的语言特点。
(二)揭阳诗钟谜
诗钟是清朝中叶开始在文人间流行的一种文学游戏,一般是在类似“文艺沙龙”的联欢会或者酒席上,由出题者随手拈来意义完全不相干的两个词,让参与者各作一副讲究对仗、平仄的七字句对联,嵌入或分咏所指定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诗钟作品实际上是一副诗联,类似七言律诗中讲究对仗的两句诗。
诗钟谜脱胎于诗钟。诗钟出现后,谜家借鉴了诗钟的手法,创造了一种新的灯谜体裁──诗钟谜。诗钟谜的特点可以概括成一句话:诗钟的形式和灯谜的内涵。据说,最早的诗钟谜是民国初年谜家韩英麟《增广隐格释例》所载的一则作品:
石面苔痕花上露(隐古美人名“绿珠”);
桥头峰影雪边人(隐昆虫名“梁山伯”)。
谜面用分咏格诗钟形式,但内容不同于直接吟咏事物的分咏格诗钟,而是运用了灯谜的会意、拆字手法,分别隐射古美人名和昆虫名(明·冯梦龙《情史》卷十:“吴中花蝴蝶,……黄色者为梁山伯,黑色者为祝英台”)。上句中,“石面苔痕”会意为“绿”;“花上露”是指花上的露珠,扣“珠”。下句中,“桥”扣“梁”,“峰影”扣“山”,“雪”扣“白”,“边人”示意在“白”字旁边加进“亻”。此谜被认为是开了诗钟谜之先河。
诗钟谜这一当时的新谜种,很快为潮汕地区谜人所接受,尤其是揭阳一带诗钟谜创作蔚然成风,风行程度远远超出潮汕乃至全国各地。揭阳诗钟谜糅合了多种灯谜手法,逐渐形成“对仗工整,别解传神,典雅有致”的风格,使诗钟、灯谜两种艺术形式得到完美的统一。民国以来,诗钟谜成为揭阳的地方特色谜种。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揭阳新一代谜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诗钟谜进行了改革,使之创作手法更趋多样化。
谜例1:
诸葛渡泸平孟获;云长温酒斩华雄(国名二)越南、捷克
作者:叶定
此谜用会意手法。首句用诸葛亮七擒七纵之典,理解为“越过南方”,拢意扣“越南”。末句用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之典,理解为“快速克敌”,拢意扣“捷克”。
谜例2:
楼前残月半斜影;江中潮落一帆悬(电影名一)彩虹
作者:杨锐
此谜用拆字和象形手法。首句中,“楼前”提示取“楼”字前头的“木”;“残月”暗示“月”字残缺,得“爫”;“半斜影”示意取“影”字中笔画倾斜的那一半,得“彡”。末句中,“江中潮落”暗示“江”字中落去“氵”(“潮”暗扣“氵”),剩“工”;“一帆悬”象形为“虫”。
(三)潮州韵谜
韵谜的特点是谜面为自撰句,两句为面,用律诗句式,讲究平仄,读起来抑扬顿挫,但不要求对偶;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要求面句上下关联,融为一体;扣合上采用灯谜的各种手法,暗设层层机关,引人入胜。
因韵谜为潮汕谜人首创,且流行于潮州一带,故称潮州韵谜。目前,韵谜创作数量最多的是潮州枫溪谜人,该地老谜家吴旭初先生更是将《红楼梦》中454个人物名字和《水浒传》中梁山泊108位好汉的名字及其绰号作为底材一一制成韵谜。
经潮汕历代谜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潮州韵谜形成了写景状物精细生动、词藻清丽富有韵律感、提义提音丰富意境、灯谜手法多样化等艺术特色,使谜作更趋典雅灵动,也更耐读和耐品味,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谜例1:
一水平流舟荡漾,秋灯黯淡月光明(《红楼梦》人物一)沁香
作者:黄继钊
此谜用拆合手法。首句中,“一水”提示取“氵”;“平流”示意再取一个“氵”(“流”暗扣“氵”),并将之平着放置,即得“心”字上头的三点;“舟荡漾”象形为“乚”。末句中,“秋灯黯淡”暗示“秋”字中没有了“火”(“灯”暗扣“火”),剩“禾”;“月光明”示意“明”字中没了“月”(“光”,别解为“尽”),剩“日”。
谜例2:
日近长安犹隔远,相逢席上雁声传(字一)宴
作者:佚名
此谜综合运用了拆字、会意、提义、提音等多种手法。首句中,“日近”提示取“日”,“长安”示意取“安”,“犹隔远”暗示将“安”字上下隔开。末句中,“相逢”示意将“日”字与上下隔开的“安”字组合起来,得“宴”;“席上”是提义,即提示“宴”字有“酒席”的意思;“雁声传”是提音,即提示“宴”字普通话读音同“雁”。
(四)普宁大谜
普宁大谜俗称“谜母”,是指在普宁一带流行的一种谜面超长、谜底一般在十个以上的灯谜。因作品篇幅长,故名“大谜”。长篇幅的灯谜当然非普宁独有,但以普宁最为常见,谜作数量最多,因而也最为出名。
普宁大谜的谜面体裁不拘,一般为主持谜台者自撰的韵文、诗词,有时也用现成的诗词名篇为面;谜底一般为同一类型谜目(如全部要求猜中药名或全部要求猜词牌名),但也可以是不同类的谜目(俗称“杂目”)。自清末民初以来,普宁谜界风行大谜,视其为压轴之作。制大谜者,以此显示学识功力,猜者则以能降伏大谜为荣。
谜例:
普宁古八景(隐香烟名十二)
铁岭兰香飘碧空(1、2),昆岗清韵响苍松(3、4)。
放歌渔筏钱湖上(5), 探胜游人洪寺中(6、7)。
樵径通幽迷云石(8), 南岩远眺茂青松(9)。
泠泠龙汇甘泉美(10), 更有浮屠迎晓风(11、12)。
谜底:1.山花 2.飞天 3.山歌 4.翠柏 5.渔家乐 6.好景 7.红山
8.长冈 9.石林 10.灵水 11.宝塔 12.黎明
作者:方书壁
此谜除了以“浮屠”借代“宝塔”,其它扣合基本用会意手法,谜法不算复杂。不过,像这样的大谜,倘不借助资料,或集众人之力,要全部猜中着实不容易。是以,普宁大谜往往要隔一天甚至数天后,才能被谜人全部猜出。
潮州赋体谜、揭阳诗钟谜、潮州韵谜、普宁大谜这些潮汕特色谜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比较难制作,因为制作者除了要有娴熟的灯谜创作技巧,还要有较为扎实的诗、词、赋功底,不谙诗律平仄者不敢贸然问津,故面世的新作并不多。随着潮汕地区老一辈灯谜艺术家的老去,这些体裁的灯谜逐渐成了稀有谜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