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3月4日讯 3月2日元宵节,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中央书店、哈市新华书店等地纷纷举办形式各异的猜灯谜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市民,更聚集了大量的灯谜爱好者。他们当中,有人为谜痴狂数十载,有人和灯谜结下三代情缘……今年元宵节前夕,记者就找到了这样几位龙江资深谜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痴谜”故事。
六旬老谜家喜爱灯谜数十载 曾被央视邀去做点评嘉宾“说谜”
最近一周, 66岁的姜文清十分忙碌。每年元宵节,哈尔滨工人文化宫都会举办猜灯谜活动,他不仅要组织筹划,还要亲自制作、书写灯谜。此外,在中央书店组织的猜谜活动中,他也会和几位资深谜人一起制谜并担任评委。
姜文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利用业余时间,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天地的《每周一谜》节目里客串主持人,讲授灯谜知识,传播灯谜文化,连续“说谜”二十年。2014年到2016年,央视科教频道推出大型文化益智类节目《中国谜语大会》,每年元宵节现场直播三期,他均受邀担任点评嘉宾。
说起和灯谜结缘,姜文清回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哈尔滨工人文化宫经常举办露天灯谜晚会,每场都能吸引几百人。姜文清说,最初他只是凭灵感猜测,直到后来因“成绩好”受邀加入文化宫的灯谜组,才真正了解到了灯谜和小时候“破闷儿”猜的谜语完全是两码事。谜语多用比喻、拟人等方法打一个实物,而灯谜则是利用文字的音、形、意做别解,如“木兰之子”猜一农作物,木兰即花木兰,花木兰生的孩子,谜底就是花生。姜文清还告诉记者,猜谜与制谜有些像逆运算关系,无论猜还是制都有很多章法需要掌握,其中包含会意、象形、增损离合等三大类几十种,只有熟练掌握才能创作出相对质量较高的谜作来。
大庆70后“网络谜人”14年组织600多次网上“灯谜擂”
在龙江灯谜圈,姜文清被视为“传统谜人”代表,而47岁的束洪波则是“网络谜人”典型。
“黑龙江兴起灯谜热潮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当时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较少,所以一场灯谜活动能吸引很多参与者。那时大家参加灯谜活动,都是现场形式或者给报刊、杂志、广播电台写信。这些都是最传统的玩灯谜方式。”
束洪波说,相较于“传统”,网上玩灯谜规则没有变化,只是阵地不同。束洪波说,他是在2000年前后接触灯谜的,那时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了灯谜,就试着回帖猜谜。后来渐渐发现,灯谜可以原创,这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现在,束洪波是一家“网上猜灯谜互动社区”的社长,除了定期组织爱好者参加全国的各类线上、线下猜灯谜大赛,还一直坚持在“网上社区”组织擂台,每周他会自创或筛选出五个灯谜,发给自己负责的网上社区的谜友,让大家竞猜。从2004年至今,他已累计组织网上“灯谜擂” 600多期。
一家三代都是爱好者 母女一起参加猜谜“选秀”
在灯谜圈,不乏一个人玩灯谜带动一家人参与的事例。家住哈尔滨市平房区的关怡娟就是这样一位爱好者。灯谜已经伴随50岁的关怡娟40多年了。她从小跟着父亲猜灯谜,现在又和上大学的女儿一起猜灯谜。2014年,云南卫视推出节目《中国灯谜大会》,母女俩还一起报名参加了比赛。
“在我们家,受外公、妈妈影响,春节全家聚餐期间猜灯谜是常事儿。我更是经常被外公或我妈拉着问,看看他们创作的灯谜咋样。”关怡娟21岁的女儿黄冬悦说。
关怡娟告诉记者,猜灯谜以娱乐为主,即使是全国性的大赛奖品也都是小礼物,但是那年参加《中国灯谜大会》母女俩却捧回了刚刚发售的苹果6手机,“这可绝对是大奖”。
两位“谜人”热衷为学生编灯谜 以此激发学习兴趣
“村前夜半泉水流,打一个唐代诗人,谁能猜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诗人及作品。”这是52岁的语文老师申士忠给学生讲课时的开场白。所有孩子的课堂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老师,是李白吗?”一个学生问。他解释说,“村前”是“木”字,夜的一半是“子时”,木加子是李,而泉字里的水流走了,剩下的就是白,所以是李白。这种结合猜灯谜授课的方式,经常出现在申士忠课堂上。“尤其是在夏季炎热的午后,一则灯谜就能让课堂立马变得活跃起来。”申士忠说。
和申士忠一样的还有同样52岁、“痴谜”三十多年的刘劲松。他经常帮一些大企业筹划灯谜活动,期间只要听说学生有可能参加,他都就会专门制作一些涉及古文知识或数理化方面的灯谜。刘劲松说,通过猜灯谜可以激发一些孩子的学习兴趣。对这点,刘劲松感触很深。他说,自己18岁进入工厂,在工会活动中接触灯谜并萌生兴趣。猜制灯谜虽然不用学识渊博,但会接触到各个方面的知识,比如天文地理、诗词歌赋、数理化等,甚至国计民生的大事都可以拿来作为灯谜素材。这也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从小时候不爱学习的他,变得很爱阅读、啥都想学,后来他还自学考取了大专和本科学历,也算因灯谜改变人生了。
让刘劲松和申士忠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了猜制灯谜的队伍里,不断弘扬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其实,灯谜到底有多大魅力,能吸引这么多拥趸,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