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内外没有变化(打一字)疫”。该字谜用到了移位法,该法是依照谜面文字的修饰关系,再移动汉字笔画成谜底。此谜中“没”字的“氵”的位置移动到“厂”的内外,就可以得到谜底为“疫”字。
“疫”是形声字,该字最早见于篆文。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疫”的解释是:“民皆疾也。从疒,役省声。”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百姓都传染成疾。字形采用“疒”作偏旁,采用省略了“彳”的“役”作声旁。所以“疫”字的篆文字形是由“疒”和“殳”的篆文字形组成。从篆文到楷书,“疫”字的字形变化不大。此外“疫”还有个异体字是“疒”加“役”。
“疒”字的甲骨文字形左边为爿,是一个立起来的床形,左边为一个人躺在床上,其中人旁边的小点像人生病时所流出的汗滴,表示人卧病在床的意思。后经过演变,省去了像汗滴的小点,人形也与床形共用一个笔画,床腿的形状则变成了两点,在人上又加了一横一点。“疒”是“病”字的本字,意思就是疾病,因此汉字中有疒字旁的字都与疾病有关。
“役”字的甲骨文字形像是一只手持械具的人在另一个人背后驱使他干活,因此有驱使、奴役等意。小篆将人变成了彳(道路),突出前往之意,手持械具之形隶变成了殳,整个字也就变成今天“役”字的模样。
古人认为,疫是由恶鬼作祟所致,这是一种原始的对传染病起因的巫术思维。刘熙《释名》:“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因此古人在造“疫”字的时候用“疒”加上“役”,表示瘟疫、疾病是由恶鬼驱使来的。
《汉语大字典》对“疫”的解释是流行的急性传染病。如《礼记·月令》:“果实早成,民殃于疫。”《汉书·刑法志》:“鬻棺者欲岁之疫。”《史记·天官书》:“氐为天根生疫。”此外疫又叫“瘟疫”。瘟,温也。因其症状以温热为主,写作“温”,明吴有性著有《温疫论》。现在一般在人类中流行的传染病称“疫”、“瘟疫”,动物中流行的传染病称“瘟”,如猪瘟、鸡瘟。
疫疠给人类造成极大的伤害,使人们对疫鬼常恐惧和痛恨,所以古时四时有驱逐疫鬼的活动。《周礼·夏官》有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难,即“傩”,是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这就是后来的傩戏。当然,恐吓和祭祀讨好都不能赶走疫鬼瘟神,只有科学的发展,找到造成疫疠的真正原因,才能彻底消除疫疠。现在,我国已有系统的免疫防措施。
作者简介:廖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委员,九江市历史学会秘书长。